招生、培训、发文凭“一条龙”
30多岁的余某此前一直在北京中关村从事技术工作,在看到不少人开公司“倒洋文凭”发财后,他也选择了这条“生财之道”。“这个产业已经存在10多年了,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办理过多起假洋文凭犯罪案件的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饶明党告诉记者,犯罪嫌疑人设立教育咨询类公司,以公司名义招聘员工,公司之间分段负责招生、培训、论文答辩、颁发学位、学历认证等各个环节,“一条龙”的运作模式明显。
为了能招到更多的学员,余某与另外两家公司签订协议,由它们分别对外独立招收学员,聘请老师并租用场地给学员授课,组织学员参加余某安排的论文答辩。学员通过答辩后,则由余某颁发“哥伦比亚国际学院”的学位证书,而两家公司则在收取报名费、学费等费用后向余某交纳一定分成。
“其实,在这个产业链上,我们赚得并不多。”余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向学员收的费用中,负责招生的拿40%,交给国外学校20%左右,聘请老师占了20%多,到我们这,差不多只能拿到20%。”
余某说,招生是利润最丰厚的环节,许多公司在如何吸引学员上做足了功课。
“公司办公地点选在北大、清华这些名牌大学校内或附近,或者租赁学校的教室作为上课地点,聘请学校的老师给学员上课。”余某告诉记者,一些公司千方百计和名牌大学拉上关系,通过“傍名校”来获取学员的信任。
饶明党介绍,除了“傍名校”,犯罪嫌疑人还在洋文凭校名上花尽心思,有的编造一些根本不存在、但名称颇具吸引力的大学,如美国内申大学、美国理工大学等,也有的用亚伯拉罕·林肯大学等与美国一些名校相似的名称误导受害人。
制作山寨网站则是迷惑受害人的另一个惯用手段。犯罪嫌疑人先在互联网上模仿高校网站制作一个山寨网站,在该网站及其他网站发布学校简章及招生宣传信息,之后再仿照教育部学历认证中心网站制作另一个山寨网站,进而对自己颁发的学历证书进行认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