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70%的劳动力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虽然经济转型、发展高端先进制造业是未来的长期战略,但我们仍然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低端制造业。”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工商联副主席沈雯这样说。
大力强化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对新成长劳动力普遍实行劳动预备制培训,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鼓励企业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培训,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措施。
农民工出身的全国人大代表朱雪芹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调研中发现,年轻的农民工不再只追求工资待遇,更关注工作环境、自身发展空间等。她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未来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巨大人力资源,政府要有效加强对农民工,特别是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成为技术性和技能型人才。同时可在廉租房政策、保障性住房政策、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倾向于有技能的产业工人,帮助他们稳定就业,尽快融入城市。
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教授蔡建国表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富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有统计显示,新增就业中80%由这些企业承担。因此,应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停产、破产、裁员、失业预警制度等。
就业服务公益化
打造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和社保体系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健全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就业信息全国联网,着力推进基本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均等化。依照规划,各地的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就业训练机构等,必将有更先进的基础设施,进一步走向规范,畅通信息,也更加凸显公益服务功能。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杨亚达认为,应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公益化”,对城乡所有劳动者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特别是对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援助。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近年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已越来越显示出专业化、社会化和制度化的趋向。
越来越多的激励创业政策和体系,为带动就业开辟了空间。上海杨浦区区长金兴明代表介绍说,近年来,上海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高校合作,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努力为创业者搭建平台,取得了积极成效。推进创业带动就业,需要政府主动作为,更要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氛围。
社会保障体系,也是解决就业结构性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说,大学生之所以热衷考公务员,主要是因为饭碗稳定,劳动关系比较规范,养老、医疗、住房及职业福利等都有相应的保障。而去农村、到民营企业工作或个人创业,就缺乏生活安全保障。“从这个角度讲,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步伐应该加快,它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空间扩展的基础性工程。”(记者 姜泓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