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研究
现代学校评价与面临的挑战
2001-11-02    蒋国华

字体大小: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同时也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次对传统教育的思想藩篱有所冲击和突破,有关学校的评价问题,正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和谈论的热点。

  所谓学校评价,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何为好学校,又何为差学校。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仁者见之谓仁,知者见之为知”。这就是说,对同一种事物,不同的人给予的看法与评价是不同的。对学校的评价和看法,大致亦然。

  在老百姓眼里,一所好学校,首先是要有好的声誉,而好的声誉,其中为首的是在这所学校里孩子能否学好,学得有出息,毕业能比较容易地升入(考入)同样有较好声誉的高一级学校。换句话说,在今天,学好和升学某种意义上是同义语,是评价一所学校是否优秀的首要指标。其次,他们才关心校园怎么样,校长怎么样,老师怎么样,以及课堂、同学和学校安全怎么样等问题。无庸讳言,这在作为家长老百姓那里,可谓是一条比铁还要硬的定则。这既是老百姓作为学生家长的希望,又是他们作为消费者理应享有的选择权利和结果。近10余年来,我们有些地方教育部门出台的某些教改措施或政策,虽然说得振振有词,表面上也搞得轰轰烈烈,但是实际上由于老百姓不买账而收效甚微。究其根本,问题就在于对上述这条定则的蔑视。而蔑视规律,是迟早要受到惩罚的。

  在当代教育评价专家看来,评价学校之优劣则要复杂得多。比如,由世界经合组织(OECD)下属机构国际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提出的教育(学校)评价体系,其评价指标多达43项,连同解释竟厚厚一大本书。我国学者提出的各级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从小学评价、中学评价到大学评价,同样包含了广泛的内容,其评价指标从几十项至数百项不等,也是一个“复杂的评价系统”。这是因为教育评价专家深知,他们的教育评价一方面总想追求完美圆满,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要面对社会,尤其要面对来自社会各个层面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批评和质疑。所以,求全和不留任何可能会招致抨击之隐患点,便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各国教育评价指标系统的共同特点。但是,也还是中国一句古语说得好——万变不离其宗。现代教育评价体系不论多么全面而又纷繁复杂,其核心指标依然还是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即学生能否学好,依次升学,直至满意就业。它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极为重要的指标”。

  这就是当代差不多世界通行的学校评价观。

  江泽民同志指出:“人类进入新世纪,不仅意味着年代上的更新,而且意味着国际社会开启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时期”。这个新时期的到来,意味着在200多年前由德国开创的现代教育制度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作为学校评价来说,一方面,如同现代工厂企业生产高质量合格产品是至关重要的一样,社会企望学校生产出合乎质量的毕业生,即使如新经济学家指出的到了21世纪将是第三产业即服务产业愈加兴盛的时代,依然如此。在21世纪,学校作为教育服务产业的主体,必将愈加显现出马克思称之为“教育工厂”的现代产业形态。不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好企业家永远会说,高质量的产品才是黄金白银,而学校的产品主要还是其一届又一届毕业的学生:他们学得怎么样,升学怎么样;对大学毕业生,则是就业怎么样等等,将永远是关乎学校声誉的首要指标。回避或者甚至否认这项产出指标来谈好学校、差学校,就如同抽去产品质量指标来谈好企业坏企业一样,不是无知,就是把严肃的教育改革当儿戏。但在另一方面,新经济正在向现代教育制度提出挑战:现代学校仅仅保证批量生产合格产品(毕业生)的质量已经不够了。这个“新时期”是一个真正普遍需要创新人才的时代。多年来批判的所谓“高分低能”现象,其实,本质就是现代教育制度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在知识经济面前显露出某种无能的一种表象。“高分”恰恰指的是现代学校批量生产的毕业生质量合格甚至优秀,而“低能”则指的是其创新能力低下甚至缺失。遗憾的是,我们教育界近20年来为了纠正“低能”极其错误地将矛头指向了“高分”,认为是“分数”惹的祸。结果是众所周知的:错误的批判导致了教育改革思路的混乱,收获的是无效,浪费的是时间,丧失的是机会。

  这就是,我们学校(教育)评价在新世纪已经并且还将继续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在今年“七一”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只要我们时刻遵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这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重要思想,我们就必定能够迎击这次现代教育制度世界性的时代挑战,必定能够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领域里勇敢地推陈出新,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邓小平同志第三步“宏伟的目标”而贡献力量,并为世界教育进步作出我们中国教育科学工作者应有的历史性贡献。

  吕型伟 曾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普通教育专家。

  吴昌顺 北京五中原校长,全国政协委员,特级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心理学会非智力因素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蒋国华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科学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北京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教师俩人一电脑
· 聚焦我国农村教育发展 全民教育展览开幕
· 丁兴富:信息化颠覆传统大学教育
· 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在京召开
· 对吉林省“隔代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 肯尼亚:很羡慕中国的农村教育
· 从哲学角度看中国教育新理念
· 师范院校应推进成“人”教育
· 中国教育电子厂商首次进“亚太500强”
· 中国在世界全民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