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专题研究 > 西部教育
论西部大开发中的西部教育资源开发
2005-03-21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 教授 刘 尧

字体大小:

  内容摘要:本文在指出西部大开发主体是全国人民,客体为西部资源的基础上,探讨了西部“贫困综合症”之症解和西部教育资源开发观,提出了西部教育资源开发的战略和策略。

  关键词:西部教育资源开发   西部大开发   贫困综合症   西部经济

  世纪之交,党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这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决策。1999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在西北地区视察时指出,要“把加快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同保持政治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结合起来,把西部发展同实现全国第三次发展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在国家财力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通过转移支付,逐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在充分调动西部地区自身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开发,有目标、分阶段地推进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朱鎔基总理在全国人大九届十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所做出的重大决策。这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国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部大开发的双重战略目标:一是在西部地区开发和培育21世纪初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是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增强综合国力,包括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全国人民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实现西部大开发的双重战略目标。

  一、西部大开发的主体:全国人民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虽然是西部各省市区,但开发的主体却是全国人民。按照中央的部署,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沿海经济特区和东部经济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面临需要进行结构调整才能再上一个新台阶时,在西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培育和发展西部特色产业,形成西部经济优势,不仅能够迅速拉动内需,为沿海经济特区和东部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而且有助于我国利用欧亚大陆桥和西南丝绸之路向西开放,开拓亚洲内陆和欧洲市场。从生态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合理开发和利用蕴藏于西部的不可再生资源,建设、恢复和保护好西部地区的生态资源,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另外,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55个少数民族中有52个分布在西部,西部少数民族人口有6000万,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55%以上。西部大开发就是要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缩小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繁荣和进步,从而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部大开发是关乎中华民族的繁荣进步和长治久安的大事。因此说,西部大开发的主体是全国人民。另外,西部大开发与十多年前经济特区的建设不同,它承载着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等全部的内容。如果说十多年前经济特区的建设主要是牵动国内经济行业的话,西部大开发则需要全国各行各业总动员。只有全国各行各业都把西部大开发作为自己发展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并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其中,才能全面实现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部大开发的主体是全国人民。
  
  虽然说西部大开发的主体是全国人民,但西部人民是西部大开发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他们对西部大开发的认识、热情和参与,关系着西部大开发的成败。作为西部大开发主体中的直接参与者,西部人民要积极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满腔热情地贯彻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主动参与和配合国内各省市西部大开发项目的落实。西部大开发的核心是一个发展问题,西部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过程,是多种因素系统协调的过程。西部的真正发展既包括西部经济的增长,又包括西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如何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西部的发展,国内理论界提出的新思路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西部的生态建设与保护。这已经被西部人民所认同,已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建立生态自然保护区等多项活动。这多项活动要贯串于西部大开发的始终,成为西部人民的发展理念。二是重视教育与科技的发展。西部人民要重视科技和教育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基础作用,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西部教育的发展。三是要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吸引人才、技术和资金。四是中央政府投资主要定位在产业关联度较高的领域,比如水利设施、交通运输、通信和广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支持西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西部大开发主体中的直接参与者——西部人民,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地配合中央和全国人民一道,为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而奋斗。

  二、西部大开发的客体:西部资源

  西部大开发不同于以前几十年我国政府所实施的“西部大扶贫”。全国列入《国家“八五”扶贫攻坚计划》的贫困县共计592个,西部地区有307个,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51.9%。据1989年统计数据反映,我国贫困人口有45.7%在西部,从贫困发生率来看,东部地区为5%,中部地区为7.8%,西部地区则高达16.8%。西部宁、云、川、陕、甘等地财政补贴县分别占本省总县数的90%、81%、51%、76%、69%。1993年,全国人均纯收入前10名的省市中,东部占9个,平均收入水平比西部高出近1倍。同年,中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46.04元,比东部的1398.69元低46.6%,比全国低25%。诸多的数字反映出“西部等于贫困”这样一个事实。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国家整体实力较弱,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东南沿海,对西部采取的是扶贫性发展战略。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东南沿海经济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西部正从大面积的贫困中走出来,我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这一切为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为什么要实施西部大开发,这在中央领导的讲话和报告中,已经有充分的论述,不必多言。我们要弄清的是西部大开发的客体是什么?也就是说要开发什么?有没有值得我们开发的东西。在西部大扶贫的过程中,我国曾在小范围采用过开发式和移民式扶贫等形式。比如说一个贫困村,贫困的根源是村民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条件极其匮乏,无什么可以开发,就只好采取移民式扶贫的办法。那么,对于广袤的西部,我们开发什么呢?大家可能会异口同声回答:开发西部资源。没错,我们要开发西部资源!
西部地区今天是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却是我国的资源富足地区。西部地区有待开发的资源种类繁多,归纳起来有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西部的自然资源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等,西部地区是国家待开发的自然资源基地,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西部的社会资源包括以山水风光和名胜古迹为代表的旅游资源;以古丝绸之路和万里陆地边界与14个国家相邻的战略和贸易资源;以少数民族文化和悠久历史为代表的人文资源;以光荣革命传统为代表的社会心理资源和以西部科技为代表的科技资源等。西部的教育资源包括尚待开发的少数民族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
  
  西部大开发的客体就是西部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朱鎔基总理在《西部地区开发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西部大开发中要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在办好高等教育的同时,加快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因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开发,有赖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培养适应西部大开发所需人才的教育资源应优先开发,优先发展。

  三、西部大开发中的教育资源开发观

  西部大开发中的西部教育资源该如何开发?虽然说,现代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本与科技进步,而人力资本的增长与科技进步都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因此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这个逻辑没有错,如果我们按照这个逻辑,继续在西部大开发中发展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或与西部社会脱节的教育则是大错而特错的。这是因为,一方面,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中,教育仅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另一方面,教育的作用更重要的不是单纯表现在经济指标上,而是表现在社会的文明进步,尤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以及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上。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必须与社会协同发展。也就是说,教育发达一定导致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一定得益于教育发达,这种简单推理是幼稚的。不是任何规模、任何形式、任何层次的教育都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只有适应经济发展需要,适应经济发展对劳动力(人才)市场需要的教育,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要有新的西部教育资源开发观。

  我的用意并不是否定西部教育对西部经济的促进作用,也不反对西部教育投入增长速度快于西部经济的增长,同样对西部教育先行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只是强调应辩证的看待西部教育与西部经济的关系,根据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才素质要求及对人才吸收程度的预测结果,有目的的让西部教育先行一步,使西部教育培养的人才能满足西部经济对人才的需要,达到供求平衡状态。而不是盲目的教条的强调西部教育先行,让西部教育脱离西部经济独立发展,以致西部教育过度发展。许多同志认为,教育先行就是在“经济落后甚至十分困难的境地是先发展经济还是先发展教育?一般总是主张先解决经济问题再解决教育问题,不承认没有经济基础而可以先发展教育。但另一种主张却与之相反,即竭力主张经济落后或困难的条件下,也必须紧缩裤带,忍饥挨饿,千方百计地把教育发展起来。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先行论。”①我一直认为这种争辩和推理是幼稚的。在西部大开发中,西部教育先行是相对于西部经济而提出的,既然如此西部教育先行干什么呢?就是说明天的西部经济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今天的西部教育就要先行一步培养这种人才,以满足明天西部经济之需求。在西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西部教育先行”是先行什么教育?是普通教育、职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在任何情况下,教育先行是对的,这是由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但要有目的、有限度、决不是说今天不吃饭也要发展教育。

  这些年党和政府十分关注贫困地区,制定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在世界上每天都有6万多人口走入贫困的情况下,我国要在2000年基本消除贫困,足见我国党和政府对改善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对脱贫的决心。伴随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理论界对贫困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对走出贫困有多种理论预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贫困地区要走出贫困,首先要走出经济制约教育与教育发展间的恶性循环,必须倡导一种“牺牲精神”。即从不太多的财政收入中拿出较多的份额来发展教育,甚至牺牲一代人物质生活的速度提高为代价,来换取今后几代人的振兴。这种观点认为“不发展经济,现在没饭吃;不发展教育,将来没饭吃”。教育落后是经济落后之果,又是经济继续落后之因,国家和区域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这种观点,常用战后的日本和韩国作为强有力的例证。我认为,这种推理是符合逻辑的,所举的例子是实在的。但我想提醒的是,这恰恰忽视了对中国实际的研究,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传统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贫乏、人口分布极不均匀、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高素质人口分布极不平衡的大国。与“船小好调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分布相对均衡的国家:日本和韩国有着质的区别。中国的资源、人口、国土诸方面可以是几个日本和韩国之和,但一个中国则决不是几个日本和韩国之和。中国的贫困地区有些也许从经济和教育单项指标上与战后的日本和韩国无差异,可从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等的综合空间上与他们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它的发展是受其社会制约的。一切脱离社会谈教育发展的理论和做法都是不成立的。假如在西部大开发中,按传统的观点大规模地开发西部教育资源,而不是依照西部经济发展的中长期需求来安排西部教育的优先发展,必将会致使西部教育规模过大、经费不足、办学条件难以改善、教师工资严重拖欠、教育投资远远超过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等现象的发生。西部有些贫困县用地方财政的大部分维持教育,也难以保证教育的正常运转。即便是像甘肃的贫困县——会宁县,其高考升学率在全国是较高的,全县的财政及农民个人收入的绝大部分投入教育,教育已经是超前发展,而经济依然如故,可谓“人才辈出,江山依旧”,这显然不是西部教育资源开发所希望的结果。我们不是说,西部教育资源要等到西部经济大发展后再开发;而是说,西部教育资源开发要为西部经济大发展服务,在西部教育与西部经济的互动中,优先安排西部教育的发展。总而言之,西部教育资源的开发要与西部大开发相合拍,西部教育的发展要为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为解除西部“贫困综合症”做出贡献。

  四、西部“贫困综合症”之症解:西部教育资源开发要与西部经济发展相结合

  西部的贫困是国内局部的贫困,谓之贫困地区。这些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山区和边远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了典型的具有共同症状的“贫困综合症”——越是贫困的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现代科学技术需求不迫切,吸收不了科技人才,越不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有限的资金只能顾及生存,无法投资教育以求发展;反过来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下,科技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导致贫困。走出贫困,治理“贫困综合症”是一个历史话题。中国近代有许多仁人志士都企盼“教育救国”,梁漱溟先生曾提出“治穷先治愚”,并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社会实践。今天我们搞的“希望工程”“燎原计划”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认为这种做法只是抓住了治理“贫困综合症”的根本问题,却没有掌握治理“贫困综合症”的根本措施。
有研究指出:摆脱贫困的出路在于必须打破“先经济后教育”的思维定势。因为,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教育的经济功能有递增的趋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劳动者素质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仅应看到教育的发展要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还应看到经济的发展更要受教育发展的制约。贫困地区教育与经济能否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已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而是更多地取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程度。①这种说法从理论上讲似乎没有错误,但却忽视了贫困地区的当前问题是“生存还是发展”,而不仅仅是发展的问题。在“生存”层面上侈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显然是苍白无力的。我倒认为:在“生存层面”上,“资金是第一推动力”,这就是西部地区走出贫国的“借鸡生蛋、用蛋孵鸡、以鸡还鸡”战略。比如有学者已提出解决西部贫困问题,不单是把资金拿到西部去,加快资源开发,把西部的资源拿走,如果这样的话,结果不但不能带动西部的经济发展,反而有可能使西部进一步的贫困化。开发西部决不是单纯的资金转移,而首先是与西部资源相关的加工工业从沿海转移到西部。其次是提高西部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素质的办法除教育外,应重视随工业转移吸引外来人口,改变人口成份,从而提高人口的平均素质。1994年底,中共陕西省委、省人民政府针对陕西省经济落后的主要症结是封闭太死,开放不够,明确提出“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求发展”的“两开战略”;1996年3月,又进一步明确了陕西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三变”:“由资源富省变为经济富省;科技强省变为产业强省;文化大省变为文化旅游名省”。1996年6月在陕西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就如何具体实施“两开”战略,首次提出了“四换”思想:“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市场换项目,以存量换增量”。由此可以看出, 贫困面较大的陕西省在实施“科教兴陕”战略的过程中,首先注重的是资金的引进和利用,而不是一味的“牺牲”一些经济发展的速度,把资金用于教育。对西部地区来讲决不是有一部分可以选择究竟是发展经济还是办教育的待用资金,而突出表现为“生存与发展”矛盾。认识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教育在治理“贫困综合症”中的作用。

  贫困或者说经济发展是一个结果,导致这个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育只是其中之一。我国教育经济学界始终认为,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人,而人的素质提高只有靠教育,教育是经济的发动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因此,许多国家确立了教育是一种投资的观念。这些都是不错的,错的是我们没能辩证地、具体地分析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所以,出现了盲目办教育,先办教育再期望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和教育与经济脱节的现象。而不是用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规划教育的发展方向、规模、科目以至层次。教育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无可怀疑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作用只有在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中才能发挥出来。早在10年前,库姆斯(P·H·Coombs)就把“教育增长一定能促进经济增长”的心态视为主要的世界教育危机之一。教育对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不同类型的经济和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作用是不同的。教育对自然经济几乎无什么大的作用,而对工业经济的作用远大于对农业经济的作用。美国学者刘易斯在论到21世纪教育时指出:工业时代的推动力是能量(石油、煤、原子能),信息时代的推动力是信息;教育在工业时代是陪衬,在信息时代是基础。①教育对智力型经济的作用要比对体力型经济的作用大许多倍。教育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只有在经济持续发展时期,在经济的起步和衰退期是无能为力的,即教育既不能拉动经济起步,亦不能阻止经济衰退。另外,不是任何规模、形式和层次的教育都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只有教育的规模、形式和层次与经济发展的规模、结构和类型相匹配时,才能更充分的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当然,我们不主张功利主义的教育观,教育的作用更重要的不是单纯表现在经济指标上,而是表现在社会的文明进步,尤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上。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治理西部“贫困综合症”需要教育,需要能促进西部地区脱贫致富的教育,更需要依照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中长期需求安排的优先发展的教育,而不是盲目发展的、脱离西部实际的教育。② 1987年原国家教委在山东平度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经验交流会上,已提出“农村教育主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指导方针,这亦为西部地区办教育指明了方向。近几年许多地区的农村之所以能够摆脱贫困走上小康之路,并不是孤立地从抓经济入手,而是以广泛开展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为突破口,端正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调整教育结构,改革教学内容,促进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的结合,从而实现了农村经济和教育的良性发展。

  切合西部地区实际的教育是治理西部“贫困综合症”的重要因素和突破口之一,单就教育来看,其对西部地区的作用还与教育结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教育规模、教育质量等诸多因素有关。西部地域辽阔,从东向西、从城到乡、从内到外经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且多种经济类型并存。贫困地区星罗其布地分布在西部的版图上,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式不尽相同,对教育的需求也不相同。因此,西部的不同贫困地区要依照本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治理“贫困综合症”的教育突破口,把教育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中进行统筹协调,切不可盲目的发展教育,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有利于走出贫困,治理“贫困综合症”的地方。

  五、西部教育资源开发之战略:观念更新与结构调整

  西部大开发的目标就是要促进西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进而保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育只是其中之一。但在我们西部大开发中,人们始终认为,西部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人,而人的素质提高只有靠教育,所以教育是西部经济的发动机。因此,在“教育——人——经济”的简单推理中,有教育培养的人就能带来西部发展的推论并不严密。原因是先办教育,再期望教育促进经济,而不是用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来规划教育的发展方向、规模、科类以至层次。经济发展是分类型分层次分阶段的,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经济中,对教育会有完全不同的要求。在西部教育资源开发中,应更新关于教育发达的观念。

  在我看来教育发达是没有绝对标准的,它是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而言的一个相对概念。我国的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当时的人只要读两年书能识字、记账就足以应付社会生活。封建社会若普及两年制识字教育,就可以说教育发达了。今日的中国大陆,社会已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市场经济的初期,要使人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之需要,必须接受九年教育,才能成为与当今大陆社会相适应的人。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经济的发展已主要依靠科技和高素质的人。当前,对于大陆普及九年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算教育发达的话,那么对台港澳则要求普及高中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推进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才算教育发达。就是说教育发达是一个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相对概念教育是否发达是以经济的发展程度为标尺的。
以上是站在经济对教育需求的角度来谈教育发达的,说明相应的经济形态决定着相应的教育状态,现在我们把教育发达放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整体中看,相对教育发达的国家的教育是与该国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试想如果将美国的教育移植到中国,那将与中国经济发展极不适应,同理,如果将上海的教育移植到重庆,那同样与重庆的经济发展极不协调,表现为教育的过度发展。

  另外,教育发达还与有一个内部结构性的问题。除了基础教育之外的一切教育都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及时对中等教育结构进行了调整,推进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素质,尤其是大批合格人才充实了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近年来,我国又对高等教育进行了调整,加快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以适应工业化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教育发达是一种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相匹配的流动状态,而不是教育发展的一种结果。教育过度发展,会造成高素质的失业大军或大材小用;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会造成人才过剩与人才短缺并存地偏瘫局面。高鸿业教授说:“大学毕业生过多往往会成为妨碍社会安定的一个因素。”①埃及教育新政策已将教育视为国家安全事业。②因为“人才不能储备”③(费孝通语)。人浮于事和无所事事只能导致业务荒费消沉,反而摧残人才,殃及社会安全。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以经济开发为中心,经济开发以效益为中心,西部教育发达应与西部经济发展相结合,要追求西部教育与西部经济适应与互补的最大效益,不能盲目的在教育方面强求“人有我有,”更不能照搬我国东部教育资源开发的做法,以免背离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宗旨。

  西部大开发,西部教育资源要先行开发。西部教育资源开发的目标除了在数量和质量上适应西部大开发的社会经济需求外,更为重要的是在办学理念和教育结构上优先得到调整。按照上面的思想审视西部教育,可以看出,目前的西部教育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一)教育理念上依然是“应试教育”和“学而优则仕”。农村教育的价值表现在“跳农门”,贫困地区教育的价值表现在“跳出贫困地区”。这种单纯以离开农村和贫困地区为理念的教育,是与西部大开发格格不入的。
(二)教育投资体制依然是单一计划体制。教育投资渠道不畅,除上级拨款和国家扶贫之外的投资很有限。
(三)教育管理的封闭与保守。学校教育与地方社会经济几乎没有联系,教育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教育内容与西部社会经济脱节。学生所学知识与西部开发所需知识错位,不能从教育发展中获得经济利益,影响了西部政府和人民投资的热情。
(五)教育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少数民族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不能协调发展。西部基础教育靠国家扶贫和地方教育经费难支持,量多质次,群众求学积极性不高;职业教育由地方创办,因教育与地方发展脱节,很难有大的发展;高等教育是国家计划经济时期按行业布点的学校水平较高,但对西部的辐射作用不明显,而地方的高等学校力量薄弱;
(六)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由于西部自身经济落后,依靠国家教育扶贫经费难以支撑庞大的西部教育。
(七)西部对大中专毕业生的接收能力很有限。西部的经济落后且结构单一,很难承载大规模的教育开发。
(八)西部的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落后。由于经济落后,这种非学历教育的需求微弱。以上列出的西部教育的现存问题,也是西部大开发优先开发教育资源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西部大开发面对的西部教育问题,是西部教育前天和昨天累积的问题,是西部大开发今天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西部经过大开发后的明天要消灭的问题。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总体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在集中抓好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的同时,确保教育的优先发展。教育的优先发展,不是在原有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是要依照西部大开发部署的,随西部经济结构的调整而调整结构后的教育优先发展。国内学者研究结果一般认为,西部的基础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要保证“普九”并提高其普及程度。这一目标的实现要靠国家加大支持力度,把基础教育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好。西部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要紧紧围绕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形成西部发展对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高等教育在保持自身优势学科的前提下,要根据西部大开发将形成的新经济结构积极先行一步调整专业结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要更多的利用和建设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从实际出发,及时开办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所需要的专业,实施短期和长期、非学历和学历相结合,以前者为主的培训,使之即学即用学用结合。

  六、西部教育资源开发之策略:政策建议

  西部大开发中的西部教育资源开发不仅仅是西部要考虑的问题,而是全国统一部署的全局性问题。所以,中央要统一部署,中东部要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西部要全面动员和全员参与。因此,我们从中央、中东部和西部三个方面,对西部大开发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一)中央要加大西部教育资源开发的扶持力度
  中央对西部教育资源开发的扶持主要从资金和政策两个方面入手,中央政府应加大对西部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比如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采取非均衡投资战略等加大对西部教育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并且把重点真正放在贫困的山区、牧区和边远地区,继续利用世行贷款和国际组织捐款等支持西部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可以尝试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建立“教育优先区”,对贫困地区的处境不利人群提供“补偿教育”和“积极差别待遇”。也可以设立西部教育专款用于扶持西部的基础教育、扫盲教育、民办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的发展,对在西部投资的教育项目给予有效的资金保障和政策配套。也可以在西部设立高等教育特区,给以更加开放的高教政策,继续充分发挥西部两大高教基地(西安、成都)的作用外,吸引国内外的高校来西部投资高等教育。在科研课题的审定和经费的分配上,优先考虑资助与西部开发有关的研究项目。甚至可以设立专项西部开发科研基金,主要资助西部高校的科研人员从事西部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

  (二)中东部要主动参与西部的教育资源开发
  中东部地区除按中央的部署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在内地办好西藏班、新疆班,选派志愿者去西部支教外,更重要的是直接开发西部教育资源,直接投身于西部教育事业。比如,在西部开设分校;东西部学校教师互相交流;参与西部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参与西部高校的科技园区建设;为西部学校培养干部和师资;选派优秀领导干部到西部学校挂职锻炼;组织教育专家讲师团定期到西部讲学;等等。

  (三)西部要转变教育观念,培养更多的西部大开发所需人才
要改变西部地区教育滞后的状态,首先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发展教育真正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来对待。其次,要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西部教育更好地为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西部教育不能再继续过去“应试教育”模式下那种“人才辈出,江山依旧”的局面。第  三,西部教育要结合西部经济、社会的要求和文化的特点,对教育的管理体制、培养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增强西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第四,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要针对本地的实际,改变只重学历教育的观念,实行弹性学制,缩短培训的时间,降低成本,主要实施当地急需的实用技术培训,职业学校要办成当地实用技术传播的中心。第五,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要两条腿走路。公立高校的发展以质量的提升为主,通过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西部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主要面向具有强烈需求的群体,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来满足这一群体的需要。第六,西部各级政府和学校要改善教师的生活待遇和工作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西部各级政府要制定优惠的政策,比如提高工资、实行轮换制、延迟退休年限、支持和资助教师进修等,使西部教师能安心工作,为西部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第七,教育科研部门要加强对西部教育的研究,使西部教育在教育科学的指导下,健康高效的发展。第八,西部教育要进一步实施开放的政策,一是学校对社会开放,使学校和社会融为一体,促进社会的发展;二是西部教育对国内外的开放,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捐资投资开发西部教育资源,发展西部教育事业。
---------------
主要参考资料
[1]《西部大开发与西部教育发展》[J](一)(二)《教育研究》2000.5—6,3—10,15—22
[2]刘尧、姜峰《中国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5,35—39
[3]刘尧《简评教育发达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吗》[J]《教育与经济》1996.4,5—8,38
[4]刘尧《对治理“贫困综合症”的教育学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1998.6,9—11
[5]刘尧《均衡观:我国高教基地发展的合理主张》[J]《上海高教研究》1998.10,16—19
[6]刘尧《高教优势如何与陕西经济联姻》[N]《陕西日报》1998.3.17(3)
[7]冯向东《教育要为西部大开发服务》[J]《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00.3,1—4
[8]梁克荫、刘少林、刘尧等著《中国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研究》[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9]刘尧《对中国西部高教布局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1999.7,46—49
[10]刘尧、于东红《中国西部高等教育现状分析》[J]《西北高等教育》1999.1,1—16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