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专家论述 > 专家对教育的论述
析传统“师道尊严” 思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010-08-27    人民日报

字体大小:

  传统“师道尊严”思想探析

  资料图片:2002年9月8日,高3.3米、重一吨的孔子青铜塑像于北师大百年华诞之日在北师大校园落成。

  “师道尊严”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影响。“师道尊严”思想的内涵是什么?其中有哪些合理成分?如何正确对待这一思想?弄清这些问题,对于丰富我国的教育理论、推动我国教育科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传统“师道尊严”思想的内涵

  “师道尊严”思想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有着密切联系。传统“师道尊严”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师德、师尊、师职等。

  关于师德。我国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只有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才有资格教育他人,才能让他人信服,成为他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都体现了这个意思。师德之所以重要,是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其知识结构、思想道德、情感意志等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要培育有道德的人,教育者首先必须是有道德的人。从这个认识出发,我国传统教育强调教师既要成为“经师”,更要成为“人师”,要求教师在道德修养、人生境界等方面对学生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

  关于师尊。所谓师尊,就是强调教师的尊严与权威。我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孟子说:“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荀子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还提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这就把教师提升到了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礼记》也指出:“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而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在这里,教师被看做“道”的重要载体,只有教师的地位得到尊重,“道”的地位才能被尊重,老百姓才能尊重学习。

  关于师职。唐代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明确地将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个定义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所谓传道,就是向学生传授“仁、义、礼、智、信”等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所谓授业,就是向学生传授专门的学科知识。比如,孔子就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所谓解惑,就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与点拨。与教师的职责相对应,古人还提出了安贫乐道、诲人不倦等职业道德观。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师道尊严”并非仅仅针对教师本身或学生而言的,而是针对全社会而言的;否定教师的尊严,伤害的不仅是教师,更重要的是削弱社会道德规范的权威性。因此,只有把“师道尊严”思想放在我国传统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结构中,才能深刻把握其内涵。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财政部: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支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筑牢教育强国根基
· 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
· 把握转设机遇促进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
· 广西将建60个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 教育部召开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调度会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打造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
· 多措并举让教师队伍强起来
·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