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专家论述 > 专家对教育的论述
毛泽东、邓小平教育思想比较
2001-08-29    张传燧

字体大小:

  毛泽东、邓小平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十分重视教育,发表了大量关于教育的意见,对新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毛泽东与邓小平在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办学形式与途径等根本问题的论述上是一致的,而在很多具体问题方面又存在显著区别。

  一、关于教育方针思想比较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早在1917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注意到德、智、体和谐发展。他说:“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全而知识之事以全。”1953年,毛泽东提出:“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0,355,20~35,59,382,80,80,399,535,192,191,229,389,419,296,353,366,389,363,399,353,355,190,190,366,366,77,191,229,4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964年,他又提出“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得到发展。”(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0,355,20~35,59,382,80,80,399,535,192,191,229,389,419,296,353,366,389,363,399,353,355,190,190,366,366,77,191,229,4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毛泽东对德育和体育格外重视。他特别要求加强德育。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针对一段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的情况,提出:“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他认为,德与智的关系,即红与专的关系。对此,1958年他在《工作方法(草案)》中作了详细阐述:“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是两个对立物的统一。一定要批判不问政治的倾向。一方面要反对空头政治家,另一方面要反对迷失方向的实际家。政治和经济的统一,这是毫无疑义的,年年如此,永远如此。这就是又红又专。…不注意思想和政治,成天忙于业务,那会成为迷失方向的经济家和技术家,很危险。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因此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但在50年代后期开始,特别是“文革”中,这种思想逐步走向极端,政治逐步取代了一切,甚至提出了“阶级斗争是学校的一门主课”的过激主张,号召学生到农村去搞“四清”、到工厂搞“五反”、在学校批判资产阶级等政治运动,对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

  对于体育,他也非常重视。在《体育之研究》中就突出了体育。建国初他多次强调“健康第一,学习第二。”(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0,355,20~35,59,382,80,80,399,535,192,191,229,389,419,296,353,366,389,363,399,353,355,190,190,366,366,77,191,229,4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在“三好”中,把“身体好”放在首位。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时,毛泽东为其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0,355,20~35,59,382,80,80,399,535,192,191,229,389,419,296,353,366,389,363,399,353,355,190,190,366,366,77,191,229,4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在体育与智育的关系上,他认为“学习负担太重,影响健康。”(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0,355,20~35,59,382,80,80,399,535,192,191,229,389,419,296,353,366,389,363,399,353,355,190,190,366,366,77,191,229,4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主张减少课程门类,降低教材难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有充足的娱乐、游泳、打球、休息、睡眠的时间,要把工作学习和娱乐休息两方面“充分兼顾”起来,(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0,355,20~35,59,382,80,80,399,535,192,191,229,389,419,296,353,366,389,363,399,353,355,190,190,366,366,77,191,229,4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以利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生动活泼地发展。

  对于智育,即文化科学知识教学,毛泽东曾提出过学生“在学校要把学习搞好,”(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0,355,20~35,59,382,80,80,399,535,192,191,229,389,419,296,353,366,389,363,399,353,355,190,190,366,366,77,191,229,4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以学习为主”,(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0,355,20~35,59,382,80,80,399,535,192,191,229,389,419,296,353,366,389,363,399,353,355,190,190,366,366,77,191,229,4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要求青年学习专业,少谈些政治。(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0,355,20~35,59,382,80,80,399,535,192,191,229,389,419,296,353,366,389,363,399,353,355,190,190,366,366,77,191,229,4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但总的来说,他对正常的教学工作,包括课程、教法、考试以及学制,批评、否定较多,应该说他对文化科学知识的教学,即智育是重视不够的,这些意见对建国后特别是50年代末到“文革”时期各级学校的教学工作产生了消极影响。

  关于教育目的,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培养“劳动者”的主张,但他更多是指体力劳动者,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基本上不算在劳动者之内。“劳动者”本是和剥削者相对的概念,但毛泽东是把它与知识分子相对使用的。提培养劳动者,一方面是由于当时我国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甚广。广大学生轻视工农、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依然严重;另一方面是基于对知识分子的错误估计。尽管毛泽东说过“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0,355,20~35,59,382,80,80,399,535,192,191,229,389,419,296,353,366,389,363,399,353,355,190,190,366,366,77,191,229,4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但他始终是把他们划到资产阶级(即剥削者)一边的。他曾说把党内知识分子“归到小资产阶级范畴比较合适。”(注:毛泽东: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302)大多数知识分子“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他们还是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注: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409)在教育上,他认为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应该说,他的这种看法是不合乎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知识分子(包括教师)尽管不能算作“生产工人”,但也是以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的社会劳动者,而不是剥削者。毛泽东把知识分子划归资产阶级而和劳动者对立起来,强调“知识分子劳动化”,客观上起到轻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作用。

  粉碎“四人帮”后,针对“文革”时期教育方针遭到歪曲践踏而未能得到很好贯彻执行的情况,邓小平及时重申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要求将其贯彻到底,落实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他说:“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00页.人民出版社,1983)“今后,不仅大中学校招生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而且各部门招工用人也要逐步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的办法,择优尽先录用。这也就是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03~104页.人民出版社,1983)各级学校“要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同志主张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嘛。”(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52页.人民出版社,1983)

  邓小平批判了极“左”思想和“四人帮”对教育方针及德智、红专辩证统一关系的破坏,正确论述了德与智、红与专问题。他说:“对又红又专要有正确的理解,合理的要求。”(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89页.人民出版社,1983)一个人,只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自觉自愿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就应该说是红;只要致力于社会主义的科学事业,努力钻研业务,为四化建设作出贡献,固然是专的表现,也是红的表现,孜孜不倦,刻苦钻研,勤奋学习,精通专业,勇攀高峰都是红的表现。他说:“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01页.人民出版社,1983)他强调:“专并不等于红,但是红一定要专。不管你搞哪一行,你不专,你不懂,你去瞎指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耽误了生产建设的发展,就谈不上红。不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227页.人民出版社,1983)要求学校“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水平。”(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01页.人民出版社,1983)

  他重视德育。他说:“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和道德教育。”(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328页.人民出版社,1983)以及理论、纪律、法制教育。他更重视智育。1975年,他针对“文革”时期学生不读书的状况,提出“不是不要读书,而是要读得更好。”(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34页.人民出版社,1983)“不懂数、理、化、外语,还攀什么高峰?”(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0,355,20~35,59,382,80,80,399,535,192,191,229,389,419,296,353,366,389,363,399,353,355,190,190,366,366,77,191,229,4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提出必须大力肃清“四人帮”反对严格要求学生学习科学文化、反对学生以学习科学文化为主、反对学校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提高学生的科技文化水平的流毒,主张极大地提高各级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科学文化的教学水平,要大力在青少年中提倡勤奋学习。不仅学生要搞好学习,全党全国都要学习,学政治、学理论、学专业,学科学技术,只有重视和加强文化科学知识学习,才会造就出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这些论述对于转变观念,形成全社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风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四有”的新时期人才标准。他说:“我们的目标是‘四有’。”(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318)“‘四有’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205)“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使他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从小养成守纪律、讲礼貌、维护公共利益的良好习惯。”(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328页.人民出版社,1983)培养目标的“四有”质量标准,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而提出来的对公民和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对教育方针的丰富和完善。

  关于教育目标,邓小平也作了新的解释。首先,他认为“不论从事体力劳动,脑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38页.人民出版社,1983)“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37页.人民出版社,1983)“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38页.人民出版社,1983)这与毛泽东对“劳动者”的理解、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是有区别的。其次,邓小平很少一般地提“劳动者”,大量具体地论述了人才、人才在四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人才在邓小平的思想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他认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所需的各级各类人才是教育的根本职能,学校是通过培养合格人才来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这与毛泽东的主张也有所不同。

  二、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比较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一条基本原理。毛泽东、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这种思想。

  早在1934年毛泽东在论述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时就提出:“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注: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8)建国后他更加重视这个问题。1958年他在一次讲话中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注:毛泽东论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11)在视察天津大学时又强调应“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注: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67)关于如何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毛泽东发表了大量谈话,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学校办工厂、农场,工厂、农场办学校,改变传统学校教育制度。他说:“学校办工厂,工厂办学校。”(注: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67)农村建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每个乡,在目前至少是大多数的乡,都应当办起来。”(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选本).第353页)

  2.开设生产劳动与技术课程。他说:“办农村需要的中学,中学里面增加一点农业课程,”(注: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203)“应当增加一些地方乡土教材。”(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0,355,20~35,59,382,80,80,399,535,192,191,229,389,419,296,353,366,389,363,399,353,355,190,190,366,366,77,191,229,4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966年,毛泽东提出学生不但要学普通文化课程,还要学习工业、农业、军事等方面的课程。

  3.参加生产劳动,半工半读。早在1919年,他就发表文章提出学生“一面读书,一面从事生产工作,半工半读。”(注:毛泽东.学生之工作.湖南教育月刊.1919)延安时,毛泽东在给抗大的题词又提出“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的思想。(注: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93)1958年,他在《工作方法(草案)》中要求,一切学校的师生都要到自己的工厂、农场或到附近的工厂、农业合作社参加生产劳动。视察天津大学时强调不仅学生要参加生产劳动,“教师也要参加劳动,不能光动嘴不动手。”(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0,355,20~35,59,382,80,80,399,535,192,191,229,389,419,296,353,366,389,363,399,353,355,190,190,366,366,77,191,229,4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通过参加生产劳动,一方面可以了解和参加工农业生产,使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可以改变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观念,实现“知识分子劳动化。”

  4.学校进行生产,开展勤工俭学。学校通过试办工厂、农场,进行勤工俭学,做到自力更生,解决一部分或大部分办学经费,减轻国家负担。勤工俭学,不仅学生要搞,教师也要搞。

  5.劳动一段,学习一段。1965年,他在杭州的一次会议上批评高中毕业直接升学的办学,要求青年高中毕业后先做点实际工作,“单下农村还不行,还要下工厂、下商店、下连队。这样搞他几年,然后读两年书就行了。”(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0,355,20~35,59,382,80,80,399,535,192,191,229,389,419,296,353,366,389,363,399,353,355,190,190,366,366,77,191,229,4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968年7月21日又提出:“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0,355,20~35,59,382,80,80,399,535,192,191,229,389,419,296,353,366,389,363,399,353,355,190,190,366,366,77,191,229,4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以此来改革中学毕业直接升学的制度。

  6.举办各种半工半读制学校。1961年他写信给江西共大,说:“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不要国家一分钱,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分散在各个山头,少数在平地。这样的学校确是很好的。”“我希望不但在江西有这样的学校,各省也应有这样的学校。”“党、政、民(工、青、妇)机关,也要办学校,半工半读。”(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0,355,20~35,59,382,80,80,399,535,192,191,229,389,419,296,353,366,389,363,399,353,355,190,190,366,366,77,191,229,4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毛泽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对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高,长期指导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已成为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构成。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是,毛泽东的教劳结合论述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教劳结合思想存在区别。首先,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思想建立在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教劳结合是复杂而非简单的过程。他们主张教育不仅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更要同综合技术教育相结合,而且进行体力劳动也是为了“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18)毛泽东则更多强调同体力劳动相结合,甚至把它作为改造知识分子(师生)思想的手段。其次,马克思主义讲的教劳结合是一个双向过程,不仅教育要同生产劳动结合,而且生产劳动也要同教育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少年儿童受到教育,一方面才能达到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所要求的水平。毛泽东从学校办工厂农场、从组织师生参加生产劳动角度讲得多,对生产劳动依靠教育和科技讲得少,比较忽视。再次,毛泽东对体力劳动、对生产实践比较重视,对各级学校大办工厂农场、大搞生产劳动、参加生产建设倍加赞赏,而对学校的教学则持批评否定态度,这就抹煞了学校的特殊职能和根本任务,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人才培养。由于毛泽东本人认识的偏差,再加上极“左”思潮的影响,致使“大跃进”特别是“文革”中师生参加劳动过多,甚至出现了“四同”现象,(注:即“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以劳动代教学,把劳动和学习对立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起来,把知识分子当作被改造的对象和工人、农民对立起来,使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邓小平不仅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教劳结合思想,而且站在现代化建设的角度,特别是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高度来重新认识和阐述教劳结合问题。他说:“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04页.人民出版社,1983)他认为,第一,现代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求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出好人才,快出人才;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方法不断有新的改革和发展;要求教育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二,学用结合。“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岂不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04页.人民出版社,1983)就是要求文化课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学校专业学习与社会就业相结合,生产劳动与科学实验相结合。

  第三,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他认为,一方面,要把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他说:“国家计委、教育部和各部门要共同努力,使教育事业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制订教育计划,“应该有与之(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周密计划。”“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要研究发展什么样的高等学校,怎样调整专业设置、安排基础理论课程和进行教材改革。”“生产劳动、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在学校教育中怎样组织得更有计划,使之符合于经济计划和教育计划的需要。”(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05页.人民出版社,1983)这就是说必须根据现代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层次结构、劳动结构以及运行机制等调整变化的特点,改革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专业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第四,要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他考察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现代经济发展、现代劳动力之间的关系,指出,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还指出,历史上的劳动力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但各个时期“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掌握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都大不相同。”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条件下,“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85页.人民出版社,1983)这是他基于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认识而得出的科学结论。他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原理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一思想可表示为:现代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管理)。在正在迎面而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定要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大力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要提高他们的现代科学技术素质。

  由上可知,邓小平教劳结合思想与毛泽东强调教育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有明显区别,而与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相一致,是在现代经济与现代科技结合日益密切并对人才和教育的依赖更加强烈的基础上来论述教劳结合的。

  三、关于教学思想比较

  毛泽东对传统学校教学体系持坚决批判态度,主张进行彻底改革。他说:“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才,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注:转引自《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八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82)“学制、课程、教学方法都要改。”(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0,355,20~35,59,382,80,80,399,535,192,191,229,389,419,296,353,366,389,363,399,353,355,190,190,366,366,77,191,229,4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关于学制。他批判现在学校教育修业年限过长,脱离经济建设实际,主张缩短学制年限。他说:“现在的学制年限太长。”(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0,355,20~35,59,382,80,80,399,535,192,191,229,389,419,296,353,366,389,363,399,353,355,190,190,366,366,77,191,229,4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种,二十多年看不见稻、粱、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了。”(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0,355,20~35,59,382,80,80,399,535,192,191,229,389,419,296,353,366,389,363,399,353,355,190,190,366,366,77,191,229,4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提出:“学制可以缩短。”(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0,355,20~35,59,382,80,80,399,535,192,191,229,389,419,296,353,366,389,363,399,353,355,190,190,366,366,77,191,229,4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0,355,20~35,59,382,80,80,399,535,192,191,229,389,419,296,353,366,389,363,399,353,355,190,190,366,366,77,191,229,4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这些论述成为“大跃进”到“文革”时期我国学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但这一时期,由于受到极“左”思想和政治运动的影响,采取群众运动的方式,我国学制改革呈现出混乱状况,使我国教育遭受到极大破坏。

  关于课程,他批评学校课程门类太多,严重摧残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主张减少门类。他说:“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注:转引自《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八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82)“课程多,压得太重是很摧残人的。”(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0,355,20~35,59,382,80,80,399,535,192,191,229,389,419,296,353,366,389,363,399,353,355,190,190,366,366,77,191,229,4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很大。”(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0,355,20~35,59,382,80,80,399,535,192,191,229,389,419,296,353,366,389,363,399,353,355,190,190,366,366,77,191,229,4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如果说1957年他提出“课程不要那么多那么高,要砍掉一半,只要八门就行了,”(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0,355,20~35,59,382,80,80,399,535,192,191,229,389,419,296,353,366,389,363,399,353,355,190,190,366,366,77,191,229,4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还是针对农村戴帽初中的话,那么到1964年春节座谈会上说“课程可以砍掉一半”,1965年“七三指示”提出“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就是指各级各类学校课程了。毛泽东的本意是要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但认为课程学了用处不大,主张砍掉三分之一到一半,这就过头了。这些理想化的偏激的随意性的课程改革主张成为“文革”时期大砍大并各级学校课程的理论依据。

  关于教材,毛泽东主张要减轻份量降低难度,便于自学。他说:“教材要减轻”。内容不要那么高那么深。农村学校教材要适合农村需要。“教材要有地方性,应当增加一些地方乡土教材。”(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0,355,20~35,59,382,80,80,399,535,192,191,229,389,419,296,353,366,389,363,399,353,355,190,190,366,366,77,191,229,4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乡村小学校的教材,不合农村的需要。”(注: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19)适当减轻教材内容的份量和降低难度,增加乡土教材,这都是必要的。问题是,份量减轻多少合适,难度降到什么程度?在当时背景下,人们未能正确理解这些谈话精神,从而出现了对原有教材大砍大削的现象,使教材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关于教学方法,毛泽东批评了传统学校教育中教师拼命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注入式教学法,主张教师精讲引导学生自学研究的启发式教学法。他在早年曾指出,旧学校的教学方法是机械的划一的,使学生陷于被动而全不能自动自发研究,这种方法“践踏人性”、“消磨个性”、“减少性灵”。(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1929年他又归纳出“启发式”等十大教授法。1964、1965年间,他发表多次谈话,认为“教学方法有很多是不好的,”(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0,355,20~35,59,382,80,80,399,535,192,191,229,389,419,296,353,366,389,363,399,353,355,190,190,366,366,77,191,229,4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讲授不得法,采取的是“注入式,而不是启发式”,教师讲,满堂灌,学生记,读死书,死记硬背,束缚了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关于考试,他说:“考试方法也有很多是不好的。”(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0,355,20~35,59,382,80,80,399,535,192,191,229,389,419,296,353,366,389,363,399,353,355,190,190,366,366,77,191,229,4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现在的考试是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办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注:转引自《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八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83)他主张,改变考试方法,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出20个题,学生能答出10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百分;20题都答对了,平平淡淡,没有创见,只能给50、60分。有些课程可以不考。他坚决反对追求高分的教育和考试,强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但是开卷只是考试的一种形式。用一种形式取代考试的所有形式,甚至完全取消考试(像“文革”时期那样),不仅不能起到培养能力的作用,反而会严重降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方面的深刻教训永远值得记取。

  邓小平非常重视学校教学工作。他认为,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要大力提高各级学校的教学水平。他说:“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01页.人民出版社,1983)他对“文革”时期“四人帮”的荒谬论点以及不良社会风气进行了严厉批判。他指出,“四人帮”反对严格要求学生学习科学文化,反对学生以学习科学文化为主,把孜孜不倦、刻苦钻研、勤奋学习说成是“智育第一”,走“白专道路”,胡说“知识越多越反动”,鼓吹“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结果搞得科学技术人员不能钻研业务,教师不能教书,学生不能学习,学校不敢抓教学,严重破坏了学校教学工作,造成教学质量下降。必须坚决消除和肃清其影响和流毒。为了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必须“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文化的教学水平。”(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00页.人民出版社,1983)邓小平论述了教学内容、课程教材、教学方法、考试以及教学管理等问题。

  关于教学内容,他提出了先进性、可接受性和中国特色等问题。他说:“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52页.人民出版社,1983)“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当然也不能脱离我国的实际情况。”(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66页.人民出版社,1983)要“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01页.人民出版社,1983)军队院校的教学内容“要有现代战争的知识,坦克、飞机、天空、地面、海上,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等等。总之,一系列东西都要反映在教材里面。”(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61页.人民出版社,1983)所谓先进性,是教育要“三个面向”在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是为了适应“在科学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需要,要求实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所谓可接受性,是要求教育的安排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和受教育状况,盲目拔高或降低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所谓中国特色,是要求教育内容既要学习国外先进的东西,又不能盲目照搬,要根据我国文化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来安排,保持自己的优良传统和长处。

  关于课程,首先他强调加强基础课程。1977年在谈到大学学制时,他说:“所谓四年,基础课恐怕要两三年。基础打得不好,搞科研是有困难的。”(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66页.人民出版社,1983)要研究“怎样安排基础理论课程”。(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05页.人民出版社,1983)这就彻底否定了“文革”时期大砍大削基础课程的错误做法。其次合理安排生产劳动。他说:“劳动可以在中小学就注意,从青少年起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有好处。到大学以后,重点是结合学习搞对口劳动,到农村劳动也可以搞一点,但不能太多。”(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65页.人民出版社,1983)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劳动采取什么方式,占多少时间以及如何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作出恰当安排,不能因参加生产劳动而影响了教学,更不能以劳动取代教学。再次恢复课外活动,安排好学生假期生活。他说:“要恢复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增长学生的知识和志气,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52页.人民出版社,1983)“在假期,要把学生的活动搞得生动活泼,多样化。”(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52页.人民出版社,1983)

  关于教材。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说:“关键是教材。”(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52页.人民出版社,1983)同年在谈到军队院校教育时说:“教材很重要,要统一教材。”(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60页.人民出版社,1983)要求军队院校尽快把教材编出来。他认为,为了打好基础,“教材非从小学抓起不可。”(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64页.人民出版社,1983)同时高等学校也要“进行教材改革”。(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05页.人民出版社,1983)教材改革的方向是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52页.人民出版社,1983)总之,教材是教育内容知识的载体。要提高各级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教材建设非常重要。

  关于考试。邓小平认为考试不仅是检查学业成绩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而且也是选拔人才的有效方法。他说:“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验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02页.人民出版社,1983)“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37页.人民出版社,1983)他主张,不仅学校教学、招生要考试,社会用人也要考试。“这样做,对于提高整个职工队伍的质量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满足不同工种、职业的特殊要求,对于在青少年中以至整个社会上造成人人向上、奋发有为、不甘落后的革命风气,都将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03~104页.人民出版社,1983)1977年8月8日,他提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52页.人民出版社,1983)邓小平也强调要不断完善考试制度,要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考试。“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作检查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并且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他的作用完善起来。对于没有考好的学生,要鼓励和帮助他们继续努力,不要因此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负担。”(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02页.人民出版社,1983)考试只是检测教学质量的手段,教学的目的是要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要尽可能把全班的学生教好,一次考试不好,还可以补考,不要轻易留级。”(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53页.人民出版社,1983)总之,取消考试是错误的,把考试当成目的,“为考试而考试”,也是错误的。

  关于树立良好的学风。1977年,邓小平提出要扭转学校教学秩序混乱学风变坏的状况,要求“学校培养好的学风。要有爱劳动、守纪律、求进步等好风气,好习惯。”(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51页.人民出版社,1983)他主张从严要求,严格训练,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风尚和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要极大地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没有“三老四严”的作风,没有从难从严的要求,没有严格训练,也不能达到目标。”(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02页.人民出版社,1983)他指出,“四人帮”对教育事业的破坏,不仅造成科学文化的教育质量惊人下降,而且严重地损害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败坏了学校纪律,腐蚀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风气,制造出“文盲加流氓”式的人物。必须彻底清除“四人帮”所造成的这种恶果。他主张从正反两方面着手加强纪律教育。一方面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一方面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学校要大力加强革命秩序和革命纪律,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革命化。”(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02页.人民出版社,1983)反复强调“要在青少年中提倡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艰苦奋斗、英勇对敌的革命风尚。”(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03页.人民出版社,1983)“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163)“对于表现太坏又屡教不改的,要开除学籍。”(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53页.人民出版社,1983)严格要求,加强纪律,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树立优良学风,对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关于两条腿走路、多种形式办学思想比较

  毛泽东一贯主张两条腿走路,多种形式办学。1944年他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中提出:“不但要有集中的正规的小学、中学,而且要有分散的不正规的村学、读报组和识字组。不但要有新式学校,而且要利用旧的村塾加以改造。”(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912~913)1953年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教育,决定:“允许小学民办,不限定几年,能办几年就办几年。不可能把小学都办成一样,不可能整齐划一,不应过份强调正规化,农村小学可分三类:中心小学、不正规的小学和速成小学。农村小学应便于农民子女上学。应允许那些私塾式、改良式、不正规的小学存在。”“要办重点中学。”(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0,355,20~35,59,382,80,80,399,535,192,191,229,389,419,296,353,366,389,363,399,353,355,190,190,366,366,77,191,229,4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957年毛泽东在七省市教育厅(局)长座谈会上,就社办民办学校以及厂矿办学问题,提出:“有条件的,应该允许办。”(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0,355,20~35,59,382,80,80,399,535,192,191,229,389,419,296,353,366,389,363,399,353,355,190,190,366,366,77,191,229,4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并表示同意厂矿、企业、机关办学。1958年在天津视察时提出“工厂办学校。”(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0,355,20~35,59,382,80,80,399,535,192,191,229,389,419,296,353,366,389,363,399,353,355,190,190,366,366,77,191,229,4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961年写给江西共大的信中不仅对半工半读的小学、中学、大学大加赞赏,而且提出党政军民办半工半读学校的主张。毛泽东关于两条腿走路、多种形式办学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其一,走群众路线,调动广大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其二,办学体制多样化,公办和民办相结合,政府办学和集体、工矿、社队办学相结合。其三,允许地区差别存在。我国城乡各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事业不可能整齐划一,有些地方发展快些,有些地方发展慢些,有条件的地区把学校办得正规些,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则不强求正规化,因地制宜办学。其四、办学模式多样化。1944年《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是谈这个问题,1961年给江西共大的信也是谈这个问题,1968年“七二一指示”仍是谈这个问题。毛泽东主张,不仅要办正规的小学、中学、大学,也要办各种业余的小学、中学、大学,不仅要办普通学校,也要办职业技术学校,不仅要办全日制学校,也要办各种半工半读学校。

  毛泽东多种形式办学的思想,既是他一贯的主张,也是革命根据地长期教育实践的重要经验,更是从中国实际中形成的,反映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中,对建国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在今后教育改革发展中仍将发挥指导作用。这种思想的本意是坚持“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尽快实现普及教育。但是业余、非正规教育仅是教育的一种形式,群众(社会)办学也只是办教育的一个方面,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全日制正规教育是教育的主要方面,国家是办学的主体。毛泽东在重视业余的非正规教育和群众(社会)办学的同时,对正规教育制度却否定、批评过多,似乎正规学校教育不仅培养不出人才,反而摧残个性,摧残人才。这势必影响人们对正规教育的看法,轻视教育,导致教育地位下降。“文革”时期对学校教育大肆摧残破坏与这种认识不无关系。同时,强调社会办学,国家少投入甚至不投入,某种程度程度上也是导致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投入较少比例偏低、教育发展缓慢、普及程度不高的原因之一。

  邓小平也主张两条腿走路,多种形式办学。他说:“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37页.人民出版社,1983)所谓“两条腿走路”,就是多种形式办学,不仅要办各级各类半工半读的业余的学校,也要办各级各类正规的全日制的学校,不仅要办普通学校,也要办成人学校。比如,“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是一条腿,两条腿走路。”(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51页.人民出版社,1983)他认为,业余学校只是办教育的一种形式,必须办好正规学校尤其重点学校。他1975年指出:“钢铁学院只有中技水平,何必办大学?上海机床厂七二一大学是一种形式,不能代替大学。”(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0,355,20~35,59,382,80,80,399,535,192,191,229,389,419,296,353,366,389,363,399,353,355,190,190,366,366,77,191,229,47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977年进一步指出:“毛泽东同志的七二一指示要正确理解。七二一大学、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各省自己去搞,办法由他们自己定,毕业生不属国家统一分配范围。但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恐怕不能这样办,并不是所有大学都要走上海机床厂的道路。”(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65页.人民出版社,1983)他大力提倡各种成人教育,主张建立成人教育制度。成人教育的对象包括干部、工人、农民、教师、军人以及社会青年等,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普通文化知识、职业技术技能等。邓小平具体详细地论述了这些问题。他说:“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没有的要学,有的要继续学。”(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226页.人民出版社,1983)“应该有计划地、认真地对他们进行正规培训,提高所有受训干部和工人的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320页.人民出版社,1983)要“逐步把这种培训变为适用于全体干部和工人的经常制度。”(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321页.人民出版社,1983)但他更重视正规的全日制教育,反复强调要办好一批重点大中小学校。“为了加速造就人才和带动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必须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大学和重点中小学的建设,尽快提高它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05页.人民出版社,1983)按照邓小平的指示,全国恢复和增设了一大批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这些学校已经成为各地教学、科研、管理和改革的排头兵、探索者和示范场,在教学改革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带头作用。

  综上所述,毛泽东与邓小平在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的合格人才、坚持教育的人民性等根本问题上是完全一致的,但在培养目标的具体规格和标准、在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在学校的办学模式和水平等方面存在区别。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教育要革命”,更多地考虑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而对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重视得不够。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教育要“三个面向”,不仅重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而且对教育在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给予高度重视。在邓小平教育思想指导下,经过2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大大提高,缩小了和世界教育先进水平的差距,并重新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