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发展研究
中国教育前沿观察②
2001-09-21    金志明 翟博

字体大小:

  20世纪最后10年,上海教育以其锐意进取、不断改革、硕果累累而载入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册。我们在追寻上海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时,不断地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为何始终处在全国的前列、引领教育改革之先,其成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拂去时间尘埃,联起记忆篇章,我们欣喜地看到,上海不仅有发展教育的崭新观念,更有许多充满改革智慧的发展思路和举措。

  教育改革的超前意识

  10年上海教育改革发展的印记,有很多是深深地刻在了上海改善办学条件的硬件建设上,其中特别可圈可点的是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建设。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教育的硬件条件如同上海人当时的居住条件一样,处在十分困难的境地。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当时考察上海教育后作了这样的评价:一流的质量,二流的设备,三流的校舍。

  上海的教育被困在石库门的三层阁楼里。

  由于历史的欠账,虽然改革开放后上海一直致力于改善办学条件,从危房改造到陈旧校舍改建,工程年年不断,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制约,改建成效不大。199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投资两亿元更新230所薄弱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的思路,由零敲碎打转向集中财力、物力实现面上突破。

  90年代中期,上海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一方面,随着生源高峰由小学移至初中、高中,中学校舍紧缺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一些区县甚至开始讨论“两部制”教学问题。另一方面,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好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延长市民受教育年限、适时发展高中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1996年,市委、市政府领导经过深入调查和研究,决定启动建设11所现代化寄宿制高中。根据规划,这批学校占地面积超过百亩,投资总量过亿,一般规模都在30个班以上,将成为上海基础教育的标志性建筑。

  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建设,之所以成为上海教育发展史上可圈可点之事,不单因为这是上海建国以来大规模集中建设的一批现代化学校,使上海中小学校舍建设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更是上海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重要战略步骤。其中特别给人以启示的是,上海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前瞻意识。

  要扩大教育资源,建一些学校是一种最直接、最简单的办法,但是简单地建学校往往并不适应社会需要。新建学校由于其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原因,往往需要相当时间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上海的实践证明,只要稍不留神,一些新建学校往往就成为新薄弱学校。而上海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建设,采用的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思路,即将一批名牌学校移地迁建,在成倍地放大办学容量的同时,较好地保留了名校的办学传统,有效扩大了名校办学的效应。

  寄宿制高中的移地迁建,其原有的校舍成为扩大初中办学规模的有效资源,加上薄弱学校更新工程建设,上海在缓解初中入学高峰压力的同时,还为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奠定了基础。截至去年,上海高中阶段入学率已达97%,50%以上的普通高中学生就读于市、区两级重点学校。寄宿制高中建成之后,由于办学条件的根本改善,极大地调动起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受到教育部推广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发端于这批学校。寄宿制高中不仅是上海校舍建设的标志,更是上海推进素质教育的示范群体。

  教育改革的机遇意识

  任何改革要获得成功,都需要相应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力,而这种外部环境与内部要求的最佳结合点,正是人们所谓的机遇。上海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证明,上海教育之所以能始终保持在全国的先进行列,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上海人具有极强的机遇意识。抓住发展的机遇,坚决果断地推进改革,使上海教育改革的大戏始终精彩纷呈。

  最能说明上海推进改革的机遇意识的,莫过于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启动。90年代中后期,上海经济呈现高速发展的局面。大规模的城市改造项目接二连三上马,随之而起的是房地产开发热。到1997年底上海全市房地产商品房存量已超过两千万平方米,资本市场缺少投资方向。而此时,正酝酿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上海,由于高校长期以来缺乏足够的基本建设资金,使办学条件处在超负荷运转状态下,特别是学生住宿条件非常拥挤。

  一方面社会存有大量的空置商品房,金融资本因亚洲金融风暴影响,正急切地寻找安全的投资项目,另一方面高校缺乏资金而又急需改善办学条件。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呈现在上海决策者的面前。上海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推进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化建设。

  一时间,上海高校纷纷通过与房产开发商合作,租用闲置空房改善学生宿舍条件,通过银行借贷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以及由企业带资进校建设教育项目等方法,将大批资金引入高校,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上海高校学生住宿条件等得到较大改善。据统计,到1999年底,全市新建高校学生公寓总面积为建国后16年的总和。一年办了16年才能办成的事情,使上海为此后的高校扩招奠定了基础。

  以高校学生公寓建设为先导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使上海高校办学条件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而且为高等教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启示。从此以后,上海在不断增加国家财政投入的同时,高校积极开展与社会的全方位合作。高校发展的思路由单纯的依靠政府投入,转为以政府投入为主、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形成教育成本合理分摊的良性发展机制。

  机遇始终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上海教育改革之所以能不断地抓住发展机遇,重要的一条是上海始终坚持探索改革,即使在外部条件尚不成熟的时候他们也没有放弃。

  从1995年开始,上海关于教育改革的理论争鸣始终不断。1995年,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唐安国提出,上海应率先实现高等教育的宽进严出,让人民群众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为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呼喊出了第一声。到1996年,他进而又提出上海应该率先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深入分析其意义和价值。这些观点在提出之初争议很大,因为其观点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极强的超前性和充满理想色彩。回顾90年代中后期的这场持续数年的教育发展战略大讨论时,唐教授非常感慨地说,上海10年发展成就,有一条重要的原因是上海解放思想、广开言路,鼓励大家为改革和发展畅所欲言。

  如何在拥有一千六百万人口、教育改革重点各异的大都市顺利推进改革,其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上海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注意采用典型开路、形成竞争、面上推广的策略。1994年上海市静安区根据改革的实践,率先提出了取消小学升初中的选拔考试,改为免试就近入学。此举不仅有利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而且对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意义重大。对于这样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改革新举措,上海市教委并没有采取行政命令,以一刀切的方法予以推广,而是要求各区县根据自己的实际稳步推行此项改革。原先预测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在全市范围实行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然而由于改革的方向明确,各区县都争先恐后步入实施,两年内全市推开。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回顾上海教育发展的历程,坚持改革,在改革中坚持创新,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改革的重点突破口,是上海教育发展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把教育改革推向新高度

  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海教育瞄准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全力把教育改革推向新的高度。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上海从增强城市综合优势和国际综合竞争力,提高大都市综合服务功能,构建教育、人才高地的战略出发,提出了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体制、机制和投资三位一体的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并适度超前经济发展,使教育直接参与、推动上海和全国经济建设并作出新贡献的教育发展大思路。让我们掀起这宏伟蓝图的一角,把目光聚焦于“十五”期间上海已相继启动的十大工程,即“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工程”;“教师队伍继续教育、培训工程”;“大学园区建设工程”;“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工程”;“青少年学生活动基地建设工程”;“创建学习型城市工程”;“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工程”;“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上海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研究工程”。

  在新世纪开始的时候,上海人民将以更昂扬的斗志,勇于创新的精神,把教育改革引领上更高的台阶,书写出更辉煌的篇章!

  《中国教育报》2001年9月20日第1版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来自浙江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报告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