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发展研究
中国教育前沿观察①
2001-09-21    翟博 金志明

字体大小: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世纪第一年,也是我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中国教育如何紧跟时代步伐,适度超前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已经成为21世纪初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本报从今天起推出《中国教育前沿观察》特别报道,组织记者深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集中报道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最前沿的教育理念、教改思路和经验。


  上海,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上海教育,教育改革的前沿哨所。

  夏日的上海宛如一颗镶嵌在东海岸边的明珠,美丽而迷人。站在黄浦江畔放眼望去,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四通八达的高架立交环绕交错,大上海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然而,我们感到与这些现代化大楼、高速公路、数字化的城市风貌和新潮的时尚相一致的,还有上海人的人本思想和上海人超前的发展教育理念。谈到上海的巨变,上海人坦言,这一切,离不开上海人超前的意识、超前的观念、超前的思想,离不开教育对社会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的培养和贡献。

  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校发展为本

  对于一个城市、一个地区而言,经济可以飞速发展,财富可以短时积聚,但人的素质的提高、教育的发展、文化的积淀却不能一蹴而就。精明的上海人,在励精图治向现代化大都市目标迈进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怠慢打造“城市之魂”的伟大工程——用超前的理念发展教育,以提高上海未来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国际意识和全球观念为立足点,积淀和锻造着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世纪之交,面对国际国内发展的大局势,上海市及时作出了“建设一流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战略目标。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民族素质提高保证的教育事业如何依托这一大好形势,抓住和利用机遇,义不容辞地担当改革的先锋,率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上海市教育党委、市教委经过反复论证,提出了必须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全力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上海建设一流城市的进程中,同步超前建设一流的教育;必须在上海未来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中全面提高新一代市民的素质和能力;必须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必须在市政基础设施的调整建设中重新思考学校的布局结构;必须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加快体制、机制、投资、师资等系统改革;必须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给教育、教学重新定位。这一判断不仅反映出上海教育系统对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和人的发展功能上的新认识,也使上海的教育事业立足于一个新平台之上,占领了全局的制高点。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引发了教育战线一场新的革命,特别是引发了一场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革命。上海人认为,新的教育思想首先要体现时代的先进性、开放性和科学的规定性,同时要反映法律的严肃性和对传统陈旧的教育观念的挑战性,更重要的是必须思考教育对象——人的主观发展性。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路,上海市努力更新观念,确定了符合上海教育发展特点的主流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全体学生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四有”新人,同时充分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开发学生潜力,培养创造精神;以学校发展为本,政府依法设置学校,鼓励社会多方参与,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重视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教育在社会大教育网络和人的终身学习中的奠基作用。

  为了把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致共识,上海市加大思想教育力度,特别强调转变观念、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结合广大教师、校长的工作实践,要在改革中转变,要在发展中树立,真正地把精神力量变为物质动力,使全市的教育事业始终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中前进。在具体工作中,他们坚持规划先行,明确改革的方向和目标,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整体改革。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流城市一流教育的宏伟蓝图,构思建设一流教育规划,增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预见性。在解决教育的数量与质量的矛盾中,他们把目光集中在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充上,建立了11所寄宿制高中,启动了“达标工程”,对公办学校进行改制。实施二期课改工程,根据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素质教育要求,调整中小学课程标准,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进行“小班化教育”实验,开展了中学“研究性学习”,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应用,重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重心下移,按照事权统一的原则,给予区县更大的教育统筹权,给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在办学体制改革方面,重点加强规范化的学校转制试验,吸纳了一批社会资金,初步建立了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与此同时,在教师队伍优化过程中,上海市还建立了教师来源多元化的渠道,探索了“校长职级制”、“教师岗位聘任制”,为新世纪上海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人才的优势,也为新世纪上海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建设“学习型城市”,抢占教育和人才高地

  新世纪之初,面对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以及国家“十五”计划的目标和任务,围绕建设一流城市的目标及来自教育内部变革的需要,上海市重新构建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实施新的教育发展战略,为未来发展建立起了新的教育发展平台。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上海人以超前的眼光和全球的胸怀,在勾画2015年的远景教育目标时,响亮地提出上海教育的总体水平将达到或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准,基本建成开放的、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和沟通的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建成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学习型城市”,使教育对上海全面发展的贡献率有较大的提高,并为上海科技进步、经济增长作出突出贡献。同时,使上海教育对国内、国外形成强大的辐射功能,成为国际性的教育和人才高地。为此,今年初,这个目标还被列入上海市“十五”计划纲要。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正如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在今年的上海人代会上所说,“人才是上海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宝贵的资源。上海要在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方面取得实效,当务之急,是要在培养、使用、引进人才方面加大力度,使上海尽快建立起适应发展要求的人才高地。”上海人认为,教育是一种人的再生产,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超越现实,为将来的信息化社会作好一切准备。同时,教育也应以信息化社会的特征来建设自身,实现一种新的飞跃,这是上海市构建新世纪教育的重大战略选择。于是,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适应21世纪上海走向国际大都市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要求,上海提出了建立教育新的发展平台思想:一是建设教育信息化平台。他们提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上海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充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带动作用。其次,“十五”时期要重视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的整体设计和配套建设。二是建立教育国际化平台。他们提出,加大教育开放力度,在吸收国际教育先进经验的同时把自己的宝贵经验也主动送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上海、了解上海的教育。上海的优质教育资源要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扩充自己,让优秀人才送得出、进得来、留得住、用得活,成为上海经济发展和人才高地建设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三是增强教育的综合竞争力。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他们确立了增强教育竞争力、立足上海、服务全国、对外开放的观念。首先明确提出上海教育应当成为上海21世纪经济和社会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要素,上海教育要根据自身特点,成为开放投资资金渠道、扩大内需鼓励消费、事业体制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领域。其次,上海教育已有的优质资源(包括思路和理念、政策和策略、设施和设备、方法和手段、人员和经验等)要对全国开放,要为全国服务,发挥辐射作用。同时,在服务全国的过程中,吸取和集聚全国各地创造的先进经验为上海教育发展服务;上海教育也只有在服务全国的过程中才能求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大视野,上海市发挥优质教育资源优势,提出从今年起在高中招生中,拿出一定的指标,面向全国招收优秀高中生来上海学习。对于这一重大举动,许多上海市民不理解,他们说,我们自己的孩子都上不了重点高中,为什么还要招收外地的学生。然而,上海的决策者们表示,上海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取胜,必须有超人的眼光,从中学阶段起就吸纳全国的优秀人才来上海学习,让他们来上海发展,将来为上海所用。这就是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

  大思路、大战略,需要大手笔、大魄力。为增强教育的综合竞争力,“十五”期间,在发展策略选择上,上海市提出要在保持教育领先地位的基础上,确立新的生长点。占领学生培养质量规格的战略制高点,成为全国和世界的楷模;占领教师素质、课程标准和技术手段的战略制高点,以构筑教师人才高地为价值取向,成为上海的人力资源宝库和教改经验的策源地;占领教育经费投入和优质教育资源富集的战略制高点,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益;占领教育行政体制和学校办学机制的战略制高点,以搞活学校的办学机制为价值取向,努力形成“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生动活泼局面。

  《中国教育报》2001年9月18日第1版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来自浙江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报告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