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发展研究
邓小平“四有”新人思想研究
2004-08-17    鲁修文

字体大小:

  内容提要 本文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以及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入手,研究了邓小平的“四有”新人思想。文章从“四有”新人思想的提出,“四有”新人思想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四有”新人思想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论证了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从战略的高度提出并逐步完善了“四有”新人思想,同时还相应地提出了五条具体培养措施;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论证了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要有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其相适应,而“四有”新人的培养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才能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思想就是要提高人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文化科学素质,以解决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科学、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四有”新人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进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面临着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挑战。在这种世界性的竞争环境中,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要想在世界之林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要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大力发展精神文明,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推动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人的培养则是决定性的问题。邓小平“四有”新人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四有”新人思想的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培养人、教育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使全国人民在精神上表现出团结互助、奋发向上、追求进步的积极性。可是到了70年代中期,由于指导思想偏离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一些人失去了理想、信念,不讲道德、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盛行。打倒“四人帮”后,中国共产党中央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使我们国家从困难中奋起,扭转了“文化大革命”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新道路的伟大进程。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不仅冲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使经济活跃起来了,而且改革开放伊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强调要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并且在《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阐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重大方针,使民族精神获得了新的发展。但是,我国几千年来在小生产基础上形成的旧观念积习很深,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等旧的观念与民族传统道德和社会习俗中消极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还有广泛的影响,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而要从这些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和增强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就要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树立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同时,从社会的发展来看,经济建设将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作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亦是如此。所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技术素质,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否则就要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腿。在这样的社会实践面前,邓小平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特别要教育好青年,教育好后代的“四有”新人的思想,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起来。

  1979年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说:“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①后来接着在1980年底党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使他们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从小养成守纪律、讲礼貌、维护公共利益的良好习惯。”②时隔不久,在1982年7月的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提出,要“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③。到了1985年3月的全国科学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就完整地提出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思想。而且提出,“四有”新人的培养,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进行。于是邓小平要求各行各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都要重视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整个社会造成一个人人向上,奋发有为的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要求全党、工会、妇联、共青团、少先队、学校等党政、社会团体、群众组织一齐努力,加强道德教育,恢复和发展我们党和人民的革命传统,树立优良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为了使培养“四有”新人的思想能够得到落实,邓小平相应的提出了五条措施:第一,理想和道德的教育,要从小抓起。他说:“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我们党的教育事业历来有这样的优良传统。”④第二,要从群众的实际觉悟程度出发进行道德教育。他说:“我们要求所有的人都努力上进,但毕竟还要看各个人自己是否努力。集体的努力也是各个人努力的综合表现。……因此,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⑤第三,要注意发扬社会主义文艺积极的社会作用。他说:“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⑥所以,邓小平就特别强调要注意精神产品的质量。他指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⑦。第四,提出要注意尊重教师的劳动和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和知识的传播者,对社会文明的承前启后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离不开教师的劳动。一个人从幼苗到成才,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培养。邓小平说:“人民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⑧“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⑨所以“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应该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要确实保证教师的教学活动时间,要关心他们的政治生活、工作条件和业务学习。对于在教学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应该给以表扬和奖励。”(10)接着邓小平又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11)。而且还说过,“只有老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12)高质量的学生,高质量的各种现代化建设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质量和水平。所以,“各级教育部门不能不努力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13)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就“一定能够同其他战线一样,新人辈出,捷报频传,蒸蒸日上!”(14)第五,提出要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15)他还说,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此外,邓小平所强调的反对精神污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也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四有”新人思想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以消灭剥削制度,实行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共同富裕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质的规定性,这种质的规定性要求,要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其相适应。而人的培养问题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由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决定的。任何社会的文明,都是一定的物质文明和与之相应的精神文明的统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同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相适应的精神文明。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重视物质文明建设,也要重视思想、理论、信念、道德、纪律、文化等等的建设。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激发人们为建设物质文明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所以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又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党的十四大也明确提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如果忽视了社会主义社会在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方面的建设,那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不可能的。邓小平深刻地指出:我们是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革命精神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从延安到新中国,除了靠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外,不是靠这些宝贵的革命精神吸引了全国人民和国外友好人士吗?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16)这就告诉我们,没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在思想道德和文化科学方面的表现。所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四有”新人。

  邓小平关于“四有”新人思想,概括起来讲,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包括人的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人的自然素质,是指人的自然物质基础和性能。人的天赋的自然素质,是人类在适应外部世界和改造外部世界中造就的能力,即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其中体力讲的是人体的结构及其功能,智力讲的是人的大脑结构和运动状况,也就是大脑对外部世界进行感知和反映的能力或效果。人的这种智力和体力的生理基础是生来就有的,所以是先天的。而人的社会素质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它指的是人类对外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改造能力,是由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觉悟和政治态度、科学文化水平、理想意识、道德素养构成的。所以,人的社会素质无疑是后天形成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人的社会觉悟和政治态度以及文化科学水平、理想意识、道德素养都是后天锻炼、学习和受教育的结果。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的人,他们的社会素质必须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适应,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人的社会觉悟、文化水平、纪律、理想意识和道德素养的要求是不同的。在历史发展的低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它对人的社会觉悟、科学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要求就低。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到了现代,人们面临着世界性的产业革命的浪潮,以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人的社会觉悟,政治态度、道德素养、文化科学条件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对道德观念也有了新的要求。所以,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人的社会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

  我们国家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水平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于是对人的现代化的社会素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所以,就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全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培养“四有”新人,以解决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首先,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来看,经济体制的改革,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和新的道德观念。

  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一种创新活动,而创新则意味着要革除陈规陋习。因循守旧的习性与改革开放的精神是格格不入的。从“好古”、“法先王”的传统观念,到僵化的本本主义,以及封闭的思维模式,无不给改革开放设下重重障碍。所以,只有破除旧的“安弱守雌,笃于旧习”的陋俗,树立开拓进取的意识,才能使改革顺利进行。

  道德观念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一个具体形式,它根源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水平。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的经济由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结构转变;经济运行机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分配方式由平均主义向充分体现以按劳分配方式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的转变,必然会引起人们利益关系的调整和价值观念的变化。由此导致新的道德观念和旧的传统道德的冲突。旧的传统道德中不仅有自给半自给的小农经济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也有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下形成的道德观念,这些道德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不利于改革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平均主义的思想,往往直接与改革和发展商品经济相抗衡,成为经济体制改革中思想道德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日益兴旺,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一部分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真正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在工资报酬和消费水平上拉开了差距,从而使人们的物质利益观念日益强化了。本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本是件光荣的事。但与此相伴随,又出现了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或个人主义。于是就要倡导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以引导人们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行为。以有助于社会主义新道德观念的形成。

  其次,从革命理想、革命精神来讲,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革命理想和革命精神的支持。

  邓小平在讲到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时,强调“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因为我们的事业是具有无限光明前途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理想既是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又是团结鼓舞人民前进的动力。有了理想才能使人们认清方向,高瞻远瞩;才能使全国各族人民具有团结的共同基础和前进的强大动力;才能使人们胸怀宽广,自觉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更需要有理想的引导。有人认为,改革开放只要讲实惠就行了,用不着讲理想,理想是一种玄空的东西。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改革开放无论就其发展过程和要达到的目标来说,都是为了使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而且讲实惠与讲理想是一致的。我国人口多,物质基础比较薄弱,人民要想不断地、愈来愈多地得到实惠,就要在共同理想的引导下努力奋斗,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否则,实惠是不会凭空飞来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我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上由温饱到小康,再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一共同理想的实现,就给人民带来很大的实惠。因此,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越是深入发展,就越要有理想。

  但是,也要看到,在实现理想的奋斗中,必须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同各个集体的发展目标和个人的人生追求结合起来。我们对西方“存在主义”的奉行者“以我为核心”、不顾社会利益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思想要进行抵制,但这并不是要否定与共同理想一致的个人的人生追求。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都实行“各尽所能”,为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创造条件。邓小平非常重视调动每个人的追求理想目标的积极性,他说:“个人努力程度的差别,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会存在。”(17)所以他主张:“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18)如果作为个体的人没有任何努力和追求,作为总体的人的创造就会衰竭。

  在正确处理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重视精神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邓小平在批判林彪“四人帮”离开物质讲精神的同时,还以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则坚定性,坚持毛泽东关于“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正确主张。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预备会议上所作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讲话中,既充分论述了重视群众物质利益的必要性,又充分肯定了“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19)邓小平非常重视革命精神的优良传统,提出“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解放初期的精神,以及60年代初克服困难的精神。”(20)当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人把重视群众物质利益绝对化起来,对“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进行否定和荒唐批判,而且这种荒唐批判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抵制,还得到了我们干部队伍中某些人的同情和支持时,邓小平尖锐地指了出:“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种精神,就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但如此,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种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所羡慕。”(21)

  再次,从纪律方面来讲,邓小平认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纪律教育也是特别重要的。纪律是人与人进行社会联系的重要形式,是保证人们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必要手段。哪里有人的社会联系和活动,哪里就要有纪律。纪律在革命中是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取得胜利,也必须要有纪律的保证。邓小平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呢?”(22)

  最后,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方面来看,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更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深入生产劳动,成为第一生产力,而作为生产力最重要因素的人,其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以,能否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同时,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会引起社会经济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管理结构的变化,于是对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也就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党政机关干部和企业、事业等单位的管理人员就要加强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学习,更新知识,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从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员来说,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发展的迫切要求。

  从后备就业人员来说,随着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国内市场竞争将主要是科技、质量、效率和效益的较量的发展趋势,给社会就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的条件下,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门的技术才能,则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

  总之,用共产主义的道德意识和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把人民群众武装起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使社会的主体——人实现现代化、文明化,使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既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尚的道德、严明的纪律,又有开拓进取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则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根本活力之所在。

  三、“四有”新人思想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当前正处于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不少变化,广大的劳动者、知识分子、干部队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腐蚀与反腐蚀的斗争中,在演变与反演变的较量中,能自觉锤炼自己,以身作则,廉洁自律,自觉而认真地实践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好名位关、权力关、金钱关、色情关、人情关,不受酒色财物的诱惑,尽心尽力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努力工作。但是在近年来,也确有为数不少的意志薄弱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受不住灯红酒绿、金钱至上、吃喝玩乐的引诱而堕落了。从道德方面来看,不仅少数人表现出道德理想的淡化,道德意识的冷漠,而且在一些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人员中也表现出道德理想的淡化以及道德意识的冷漠,同时剥削阶级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道德观念浸入了不少人的灵魂;不仅表现在社会公德的失范,而且表现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爱情婚姻和家庭道德的失范,等等。这种道德失范现象,从党政机关来看,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在不少党员特别是在党员领导干部中滋生蔓延,屡禁不止;从青少年来说,确有不少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滋长,什么祖国前途、人类理想已被抛在一边,人生价值定位于个人利益以至金钱的多少,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受到不应有的指责和讥讽。从社会风气来看,封建迷信活动、卖淫、嫖娼、吸毒、贩毒、拐卖妇女儿童这些早已绝迹的丑恶现象又沉渣泛起;有的地方赌博完全取代了正当娱乐;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犯罪事件中的大案、要案、团伙持枪抢劫案以及骇人听闻的恶性案件上升;车匪、路霸、流氓、地痞的滋生已非个别地方、个别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遭到扭曲,等等。这种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就会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泛滥成灾。广大人民群众对此极为不满。于是邓小平强凋指出“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沦怎么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很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23)。

  邓小平的“四有”新人思想,反映了人民的愿望,符合人民的利益,也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武器,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邓小平认为要发展文化科学教育,努力培养“四有”新人,为现代化建设造就生力军。

  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就要把教育抓上去。我们知道,一定的工作要求相应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而教育能使人懂得经济结构变化的原因和趋势,给人一种适应一定工作需要的能力,使人能比较迅速地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并进一步发挥专长,从人力资本角度顺应产业结构的演变;增加宏观效益,并给人带来收益。一般说来,受过教育的人有较强的流动倾向。以地区迁移、职业更换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流动,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另一途径。要素流动能重新配置经济资源,提高效率。

  教育对于农业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受到教育的农民能更多更快地接受新技术,因而能得到较高的土地收益率。

  同时,我们还看到,人们接受教育后,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观念,提高纪律性,加强对工作、社会和人类的责任感,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人们的共同教育经历可以促使不同种族、宗教、语言等背景的人形成共同的世界观和共同的价值取向。教育作为一种民族的粘合剂,能避免内耗,增进凝聚力,有利于不同民族构成的国家团结统一。这种统一和安定反过来成为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基本条件。

  从教育、经济增长与政治民主化的相互关系上看,政治民主化的前提条件是提高人们政治意识,增加人们的政治需求,扩大人们的政治参与。而这三点的基本前提又涉及到人均GNP的提高,工业化、都市化、大众传播媒介的扩大等。(24)其中最低限度的教育水平和识字率又是最基本的。一个文盲率较高的民族,现代经济增长便失去后劲,政治民主化无从谈起。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本世纪末战略目标的实现和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宏伟目标,其生力军就要靠教育的培养。所以,邓小平说:“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25)

  要把教育搞上去,首先要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邓小平1983年国庆节为景山学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这三个“面向”,是发展和改革我国教育的根本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思想。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民族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教育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使广大受教育者深入理解社会发展规律,理解当代世界的进步、矛盾和人类前途,理解我们中华民族如何自强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如何为人类作山更大的贡献;同时在教育体制、教材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以利于吸收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其他有益文化,使我们的古老的民族焕发青春,以新的面貌重新站在世界文明的前列。教育要面向未来,就是教育作为“基本的基本建设”,不仅要与现实的经济发展相协调,而且要努力走在经济建设的前面,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巨大的后劲创造条件,为本世纪末战略目标的实现和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宏伟目标准备大批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这些人才都应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和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其次,培养革命的理想和道德,以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我们国家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是搞的别的什么现代化;我国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但不是回到过渡时期;我们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重视劳动者和经营者的合法利益,但不是提倡“一切向钱看”,更不允许以非法手段或利用手中的权力牟取暴利;我国提倡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是为了使他们带动和帮助没有富的地区和个人共同富裕起来,既要合理拉开差距,又要调节过高的个人收入,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防止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所以,邓小平说,我们所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其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于是,邓小平反对打着拥护开放、改革的旗号,鼓吹“全盘西化”,想把中国引导到搞资本主义的行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共产党员来说,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在全体人民中则要宣传高尚的道德。我们知道,经济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人力征服自然的收获。就经济的性质或意义来说,经济是由人力所决定的东西,是由人类的理智和道德的努力创造而成的东西。由此可见,一切经济,其背后均有道德的观念和意识的作用在支配着它;同时,我们还知道,道德又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我国当今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所以道德建设就要从这个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与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全民范围的道德建设,既要肯定按劳分配和发展商品经济在分配方面的合理差距,又要鼓励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发扬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互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对于我们社会中的先进分子,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共产主义理想,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奋力开拓,公而忘私,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应当在全社会认真宣传和提倡。

  同时,我们还知道,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在调整人们的关系时,既要讲物质利益,又要讲牺牲奉献精神。历史上任何阶级的道德,都要触及人们的利益关系。封建主义的道德观只要求人们为统治阶级作出牺牲奉献,根本抹熬人民自身的物质利益。他们鼓吹“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而资本主义的道德观则把个人的物欲作为道德的基础。

  社会主义道德必须正确处理人们的利益关系。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还是谋生手段,还远没有成为乐身要素。社会主义社会全民范围的道德建设,不能否定人们对自身物质利益的正当关心。邓小平说:“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26)

  但是,社会主义反对以“物欲”为基础的道德观。如果我们离开人的社会性以“追求幸福的欲望”作为道德的基础,实质上是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作辩护,因为任何“追求幸福欲望”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实现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要获得利益和幸福,不是单凭“欲望”,而是要团结奋斗。要团结奋斗就会有牺牲。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已经得到的利益和幸福,正是前人为革命和建设作出牺牲和奉献得来的。只讲索取,不讲奉献,任何幸福都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一个民族,讲牺牲的人多,其兴旺发达就大有希望。邓小平说:“为了国家和集体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我们要向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努力宣传这种高尚的道德。”(27)只有宣传、提倡和实践这种道德,人们才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才能以更加奋发的拼搏精神去工作,去战胜困难,开拓新局面。

  再次,强调抓纪律教育,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有人认为,改革重在搞活,纪律应该“松绑”。这不但在实践上行不通,而且是有害的。

  诚然,改革要打破僵化的体制,实行开放搞活。但是任何活力机制必须同相应的约束机制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活力的有效性。窒息活力的约束是僵化,但没有约束的活力则会失控。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建设和改革需要纪律,纪律保证建设和改革。如果纪律废弛,章法混乱,即使把活力都释放出来,也是会互相抵消的。至于乱哄哄地搞社会动乱,就更谈不上建设和改革,甚至会把前进拉向后退。从改革的目标说,是要改变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权力过分集中,以及政出多门、层层设卡的状况,给地方、给企业、事业单位更多的自主权,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但也要保证全国的政令统一,令行禁止,健全宏观调节体系,形成微观自我约束机制,要求地方、部门、单位、企业树立全局观念,严格依照法规和政策办事。邓小平强调要在继续把经济搞活的同时,也“要防止只顾本位利益、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破坏性的自发倾向。……以防止对自主权的曲解和滥用。”(28)强调“遵守纪律的最高标准,是真正维护和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国家的政策”,反对“你有政策,我有对策”的无纪律行为;强调‘在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同时,还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中国不能乱哄哄的,只能在安定团结的局面下搞建设才有出路。一切反对、防碍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东西都要排除,一切导致中国混乱甚至动乱的因素都要排除。……要用这个道理教育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29)只有这样,我国才能有一个安定的环境进行改革和建设。

  综上可见,通过培育“四有”新人的途径,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并以此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生蔓延;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谋图,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想,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认真地运用和实践它。

  注 释

  ①②③④⑤⑥⑧⑨(11)(12)(13)(14)(15)(16)(17)(18)(19)(20)(21)(26)(27)(28)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8、369、408、105、106、209、95、108、95、107、55、109、110、369、367、106、106、146、369、368、146、337、362页。

  ⑦(22)(23)(2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5、11l、144、212页。

  (24)参阅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一章,第5页,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25)《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文件》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44页。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全国第三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文集》学习出版社1997年5月版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