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发展研究
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主题和科学体系
2004-08-17    顾海良 方晓利

字体大小:

  邓小平教育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深刻地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教育的性质和方向、培养目标、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鲜明的理论主题和科学体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教育理论是经过近20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实践检验的真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凸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学习和掌握邓小平教育理论,是把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根本保证。

  一、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泽民同志在《坚持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引向深入》一文中指出,学习邓小平理论,“既要注意从总体上和科学体系上领会和掌握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又要注意从这一理论论述较多的若干重要领域,对有关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理解。”从对邓小平理论“总体”理解的高度,结合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对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主题及其科学体系作出深入的探讨,这是我们学习、掌握和运用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视角。

  首先,从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总体”把握上,深刻认识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及精神实质。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总体”把握,要着重理解以下三个重要论断的内涵:其一,从近20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看,应着重理解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的内涵;其二,从理论形成的现实条件看,应着重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科学理论的内涵;其三,从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关系看,应着重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内涵。对这三个重要论断内涵的理解,有助于我们真正理解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历史地位、主要内容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意义。结合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巨大成就,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教育理论是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正确理论;结合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四有”新人等一系列重要教育思想的提出及其发展,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同当代中国教育实践和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及其新特征相结合的科学理论;从马克思主义教育整体看,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战略地位的思想、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思想等,突出地表现了对马列主义教育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教育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其次,从对邓小平理论“总体”内容的把握上,深入理解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是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其中,贯通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的三个理论观点是最基本的:一是关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这一思想路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二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新概括,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三是关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这是邓小平理论中其他一系列观点的立论基础。

  从历史与理论的结合上来看,以上这三个基本的理论观点,在邓小平教育理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运用与发挥。其一,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精髓同样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仅是邓小平教育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起点,而且也是贯穿于邓小平教育理论各方面的核心内容。早在1977年8—9月间,邓小平同志就从教育战线开始,着手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其中最有意义的就是,他在这年8月初对“两个估计”的深刻批判,为正确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成就和教训,为新时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接着,他在9月中旬作出当年立即恢复高考制度的决断,为当时教育界的拨乱反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些,不仅为教育领域,而且为全国各个领域的拨乱反正,也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起着重大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推动作用。其二,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就是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形成教育必须与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总体思路。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规定。其三,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一系列重要观点,都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为立论基础的。这些都说明,只有从深入理解邓小平理论及其基本观点的高度,才能真正地把握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科学体系及精神实质。

  再次,从对邓小平理论“总体”的把握中,深刻地理解邓小平同志总是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高度论述教育问题这一显著特点。

  1985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指出:“我们多次说过,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①在这里,邓小平同志是从我国“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高度,从发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优势的高度,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高度,以“战略眼光”提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的提出,都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息息相关。邓小平同志正是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角度,进一步提出科技的发展关键在教育、教育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和现代化建设重点的观点;正是在对中国的重要特点是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的分析中,进一步提出只有发展教育,才能使庞大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才资源的优势,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观点;正是在对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与开放的论述中,进一步提出改革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最重要的是人才,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观点,正是从社会主义建设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的论述中,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观点;正是从对新时期工作重点转移的论述中,进一步提出各级领导都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教育工作,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观点,等等。这些,对我们全面地把握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主题及其科学体系,对我们正确地学习和领会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精神实质有着重要的意义。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战略高度对教育问题的探索,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教育的战略地位问题;二是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教育方针问题;三是社会主义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发展问题。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有机地构成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主题及科学体系。

  二、社会主义教育战略地位的理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崭新课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改革教育和发展教育,以确立教育的战略地位为先导,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教育战略问题是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从推进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高度,对教育问题作了战略性思考。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战略的理论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从社会整体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思想;二是从教育整体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以“三个面向”为战略指导方针的思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

  邓小平同志始终把科学技术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把教育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1977年,邓小平同志重新出来工作,分析了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进程,自告奋勇地提出抓科技和教育工作。他强调,科学技术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②“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③。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他更加明确地指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④1982年,在谈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总目标时,邓小平同志指出,翻两番“大体上分两步走,前十年打好基础,后十年高速发展。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⑤邓小平同志着眼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站在实现现代化总目标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高度,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教育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等等重要论述,形成了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的极其重要的思想。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的思想,为我国教育的振兴和发展,为党中央、国务院确立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邓小平同志强调要解决两个重大的问题:一是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二是必须增加教育投入。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也是他关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知识和人才的社会价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以及国际竞争的新形势决定,知识和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邓小平同志多次呼吁,知识和人才应该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尊重。他说:“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在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⑥“也只有有了成批的杰出人才,才能带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⑦造就一支宏大的科技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针对历史上存在的轻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错误政策和错误观念,邓小平同志在拨乱反正过程中郑重地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⑧他还指出,能不能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和人才,能不能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族的盛衰和现代化的进程。“全党和全社会都要真正尊重知识,真正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这样,我们就一定会逐步实现现代化。”⑨

  增加教育投入是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根本措施。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此,邓小平同志深感忧虑,一再提出要千方百计解决教育投入问题。早在1980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教育费用的比例问题时就指出:“还有一个重要的比例,就是经济发展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发展的比例失调,教科文卫的费用太少,不成比例。甚至有些第三世界的国家,在这方面也比我们重视得多。印度在教育方面花的钱就比我们多。像埃及这样的国家,人口只有四千万,按人口平均计算,他们在教育方面花的钱,也比我们多几倍。总之,我们非要大力增加教科文卫的费用不可。今年因为财政困难,只能首先照顾到重点,但是,从明年,至迟从后年开始,无论如何要逐年加重这方面,否则现代化就化不了。”⑩为了增加教育经费,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投入问题解决好。为了增强大家的信心,他还进一步指出,随着我国翻两番战略目标的实现,对教育的投入还会进一步增加,教育事业会获得新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关于增加教育投入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等重要文件中得到明确的体现。

  如果说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的角度对教育战略问题的论述,那么“三个面向”则是他从教育自身发展的角度对教育战略问题的论述。“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教育的发展要为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服务的思想。这一思想同他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的构想是一脉相承的,反映了他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世界发展新趋势的高度,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总体要求,构成了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

  教育要“三个面向”,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第一,教育要“三个面向”,首先要求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相适应,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足够数量的各类人才,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文化和道德素质。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11)“国家计委、教育部和各部门,要共同努力,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2)。

  第二,教育要“三个面向”,要求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发展与完善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包括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还包括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我国改革大业的构想一开始就包括教育在内,强调要通过改革建立起新的科技和教育体制。

  第三,教育要“三个面向”,就是要吸取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大胆吸取和利用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在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通过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的敏锐观察和对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入分析,十分清醒地意识到,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把自己封闭起来,连信息都不灵,只能越来越落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办法。”(13)教育要“三个面向”,就是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和管理的成功经验,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以及当代科学技术文化最新发展的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育要“三个面向”,还包括邓小平同志一贯倡导的“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

  第四,教育要“三个面向”,就是要求教育必须从自身特点和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出发。使今日的教育能够适应和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的世界,国际间的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这种竞争实质上是智力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教育要面向未来,就是要求以长远的、历史的战略眼光办好当前的教育。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教育事业“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14)。现在的青少年一代,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跨世纪或下个世纪的建设者。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邓小平同志从未来发展的高度强调,无论是科学技术文化教育,还是思想品德教育都要着眼于未来,要从娃娃抓起。

  三、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理论

  邓小平同志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政治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思想,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性质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深刻说明政治方向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学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必须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对此,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重要思想:

  一是坚持和发展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新时期,邓小平同志重申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要把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作为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1978年,他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5)之后,他多次强调,要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坚持和发展这一教育方针做出了新的贡献。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达到又红又专。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到要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红与专的辩证关系作了全面的精辟的阐述,并从无产阶级政治需要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度,深刻地阐明了坚持又红又专的重要意义。

  二是坚持和发展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邓小平同志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的要求出发,强调必须认真研究新的条件下如何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问题,他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16)他强调,在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时,要特别关注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问题。

  三是坚持和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方针。培养什么样的人,确立什么样的培养目标,是教育中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立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要求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出发,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标准,提出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17)培养“四有”新人,全面提高民族素质,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四有”新人标准的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对促进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方针,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继承和发展党的教育方针,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稳步推向前进。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他们为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做出默默的奉献。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具体承担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邓小平同志历来重视教师的作用,关心教师,为他们做实事。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8)邓小平同志关于教师问题的论述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要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对教师政治地位的正确估计,是充分发挥教师作用的前提。我们党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革命与建设实际,对作为我国知识分子中最大的群体——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作出了正确估计。邓小平同志坚持了这个估计,明确提出人民教师是我国工人阶级一部分的重要思想。“二十多年来,我们已经建立了一支人民教师队伍。全国有教师九百万人。绝大多数教职员工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勤勤恳恳地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为民族、为国家、为无产阶级立了很大功劳。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工作者是崇高的革命的劳动者。”(19)肯定教师的工人阶级属性,恢复党对包括教师在内的知识分子的正确认识和政策,提高了人民教师的地位,有力地调动了广大人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20)“人民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应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21)

  二是要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邓小平同志认为,尊师重教,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固然重要,但只是一个方面,还远远不够,对知识分子(包括教师)“除了精神上的鼓励,还要采取其他一些鼓励措施,包括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22)他多次强调,要给教师创造条件,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人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邓小平同志十分了解和关心教师的实际困难,多次指出要把提高教师待遇落到实处,要认真解决教师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后勤供应、住房、医疗保健等问题。邓小平同志非常诚恳和迫切地要求我们:“不论怎么困难,也要提高教师的待遇”(23)。

  三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现代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对教师队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教育战线重要的迫切的任务。邓小平同志十分关心和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他指出:“教育战线任务愈来愈重,各级教育部门不能不努力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师的水平,包括政治思想水平、业务工作能力以及改进作风等。”(24)邓小平同志要求教师要“善于教”,主张把师资培训列入规划,列入任务。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和指导下,我国的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支宏大的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并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关键的作用。

  邓小平同志关于教师问题的论述,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制定正确的教师政策与法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四、社会主义教育体制改革的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得到恢复,重新走上了蓬勃发展的正确轨道。但是教育领域“左”的思想影响还没有完全克服,教育与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不相适应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特别是面对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面对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我国教育的落后状况和教育体制的弊端就更加突出了。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着一些与现时代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教育体制改革。]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我们要全面地正确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25)

  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理论,包括教育体制自身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社会条件的完善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教育体制自身的改革涉及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在教育结构上,邓小平同志强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优化教育结构,调整各级各类学校的比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学校外、学校后教育,要处理好教育的普及和提高的问题。在教学改革上,邓小平同志强调,必须进行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重视教材建设,调整专业设置,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育管理上,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明确中央和地方教育管理权限,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选配好学校领导班子,实行和完善责任制,搞好后勤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在教研结合上,邓小平同志强调,高等学校作为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既可以搞一些基础研究,也要搞应用研究。在教育立法上,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加强立法工作。新中国第一部教育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就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组织制定的。

  教育体制改革不仅仅是教育领域本身的事情,它还极大地依赖于全社会的重视、关心和支持。社会和政府为教育优先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与保障,尽管属于教育发展的外部因素,但它却是必备的、基本的。因为任何教育都以社会为生存环境,教育活动所必须的基本要素——人、财、物都来自社会,培养出来的人又服务社会。离开了教育的社会环境和外部条件,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就成了空话。对此,邓小平同志一直十分关注,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关于办学的社会条件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教育战略地位的落实,关键在领导。邓小平同志针对相当一部分同志,包括一些高级干部,对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或者口头上承认教育重要,到了解决实际问题时又变得不那么重要等问题,强调“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26)他还指出,各级领导在对待教育工作上,不仅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还要解决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问题。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他多次表示要给教育、科技部门的同志当好“后勤部长”。邓小平同志不仅提出抓教育要“抓头头,抓方针”的工作方法,而且还提出抓教育要树立“少讲空话,多干实事”的好作风。他坚信:“只要各级领导认真抓,我看教育的事情好办,悲观是没有根据的。扎扎实实抓它几年,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空前繁荣的新局面,一定会到来。”(27)

  办教育必须发挥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强调在中央政府重视教育的前提下,要发挥各级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他曾明确要求将中小学的相当一部分交给地方去办,办学规模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根据邓小平同志这一思想,《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力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我国教育体制的基础环节。

  发展教育必须依靠全社会的支持,得到全社会的关心。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人口众多。这些基本国情决定,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仅是教育界和政府的事,它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邓小平同志把教育看作是全党全社会的大事,他指出:“教育事业,决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28)现在形成的全党高度重视教育、各行各业大力支持教育、全社会尊师重教的可喜局面,就是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下,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同志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遵循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规律,形成了以教育的战略地位、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以及改革社会主义教育体制三个方面为主要内容的科学体系。我们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要充分领会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精髓,要理解其科学性、整体性和实践性。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也一定要以我们正在从事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中心,在解决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过程中,既要坚持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又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教育理论,努力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全面推向2l世纪。

  注 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0——12l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6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5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0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6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1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0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0页。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7页。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8页。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8页。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3页。

  (16)《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7页。

  (1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页。

  (18)《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8页。

  (19)《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9页。

  (2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9页。

  (2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5页。

  (2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51页。

  (2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5页。

  (2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9、55页。

  (2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5页。

  (2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1页。

  (2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2页。

  (28)《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5页。

  (作者单位:顾海良 教育部社政司

  方晓利 中国人民大学马列学院)

  《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学习出版社1999年3月版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