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处
联合备课教师压力大,对学生知识储备、个人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课堂形式很新奇,专家们的讨论很热烈。
不少老师坦言:将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就不会授课了。
有的老师犯难:授课时学科融合,但考核与评价该怎么办,几门科目出一张试卷吗?
还有专家说,尽管一直倡导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创造性,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困难重重,其中,有“唯分数论”等理念的束缚,有教师能力的限制,还有固化多年的现行教育机制与方式的阻碍……
我国中小学课堂上,普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课堂和生活脱离,学生学到的是冰冷的知识,无法和现实结合起来。其次,学习渠道单向,课堂教学传统,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兴趣,效率低下。此外,目前的课堂教学,学科之间缺乏交流,老师之间缺少互动,学生学到的是分散的、片段式的知识。
症结虽然很清楚,想要改进却不那么容易。
以“真实的学习”为例,开设一堂这样的课程,老师的授课压力会大大增加,这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个人素质,甚至对教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此,中关村三小校长刘可钦认为:面对学生多、老师少的现实,跨学科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有限的教学资源,尽管前期备课需要耗费较多时间,但只要老师之间形成默契合作,就可能行之有效;对于学生而言,“真实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一次实践就是对多个学科的复习,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还有专家提出校园改革的新思路,那就是打破教学空间上的壁垒的“校园3.0”概念,即“班组群,校中校”的设想。“原来是一间一间的教室,现在是可以拆开的墙,让人与人之间有更多近距离交流。”在刘可钦看来,未来的校园应该是一个整体,班级之间可以相互串联,这样的校园规划,能从硬件上支撑跨学科教学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