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职业教育 > 职教新闻
高职招生压力增大 “零门槛”能否拯救生源荒
2011-04-29    工人日报

字体大小:

  招生压力下降低入学门槛

  一组数据更是对高职院校招生难的有力佐证:今年教育部核定福建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19万人,而高考学生报考人数仅26.7万人,比上年减少8%。按照福建省教育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从2009年的24.4%提高到53%,年均增幅近3%。2011年福建将力争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达66万人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9.5%以上。实际上,福建省生源高峰期已过,至2008年达到顶峰的32.69万人后,连续几年普通高校招生报考人数以5%左右幅度在持续下降。

  推荐阅读上海“知识蓝领”吃香 中等职校毕业生收入涨
  推荐阅读学历不是拦路虎 如何炼成"金蓝领"过上好生活

  普通高校的招生比例不断增加,而每年的高考报名人数却在不断下降,意味着学生可选择性进一步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原本吸引力就不强的高职院校不得不进一步为招生犯愁。“在招生计划持续增长以及高考适龄考生人数持续下降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努力构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势在必行。”福建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在此前新闻发布会上坦诚,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变化,适龄的高考学生人数减少导致考生报名人数下降。报考数量持续下降,将会使少数高校生源不足,出现完不成招生计划的情况。

  对此,今年福建在“高职单招”的各科类和各专业开展平行志愿创新模式试点的同时,鼓励高校开展按大类招生试点,遴选少量高职院校的就业率高、冷门专业试行注册入学制度。

  尽管许多家长、学生以及业内人士对注册入学模式存在疑义,但也有专家认为这将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据了解一些国外高校就是采取这种类似注册入学的模式,专家指出,这种录取模式是对高考制度的一种改革。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的高职院校来说,强调文化成绩的现象由来已久,而采取注册入学模式,是对原来以文化课为唯一标准来录取的一种改革。

  “以往高职院校招生的对象主要是省内学生,实施注册入学后,只要你具备吸引力,全国各地的学生也将成为你的招生对象。”福州一所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人员对此乐观地说道,地处沿海城市的高职院校对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将具有吸引力,只要宣传到位,中西部省份考生跨省就读的热情必将升温,而以往这些地区采取的生源封锁手段也将无济于事。

  “但如果单纯地为追求生源数量而采取这种模式,肯定会对高职院校带来负面影响,将进一步降低人们对高职院校的信任度,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专家指出,采取注册入学对高职院校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高职院校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

  入口放开了,出口一定要关紧

  就业率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记者发现,在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招生广告上,“高就业率”都无一例外地成为关键字。2010年,福建省非师范类专科(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达84.9%。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沿海地区的用工荒影响和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需要大量的石油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高端技能型人才,拥有一技之长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更是越来越吃香。

  但与高就业率相悖的却是招生难。专家认为,高职院校招生难,虽然与长期形成的“学而优则仕”、唯学历论的社会风气有关,但在近几年来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现实中,人们的思想也在逐步改变,高职院校招生或将迎来春天。

  “没有了分数线的限制后,学校的实力将成为吸引学生的唯一要素,在此情况下,一些专业差、办学实力差的院校可能因生源不足将加速被淘汰。”专家指出,注册入学是在专科层次招生方式上采取的一种新的招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校招生的自主权,但高职院校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不能简单地把学生招来就了事,入口关虽然放开了,但出口关一定要关紧,因为毕业生的质量将会决定招生的数量。

  注册入学只是提供了一种解决方式,要想增强高职院校的吸引力,应从提升教学质量入手,培养和建立一支质量过硬的师资队伍,只有从软硬件上提升实力,踏踏实实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才是根本所在。

  “由于种种原因,高职毕业生‘后就业’能力,即毕业后提升的空间不大,发展的前途并不看好,存在高就业率低幸福感的现象。”专家指出,高职院校在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的同时,而要更加关注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树立“从就业看质量”的观念,教学质量或学生质量的高低,看就业率,看是否受用人单位欢迎。“不仅培养学生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特别是再学习、再提升的思维方式。”(吴铎思)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高职招生:生源“买卖”渐成新常态?
· 高职招生与就业为何冰火两重天
· 6种招生政策明年推行 高职招生制度改革面临巨变
· 六种招生方式体现高职教育制度创新
· 创新思路,走出高职招生逆境
· 湖北:2015年高校招中职毕业生将实行"技能高考"
· 生源困局倒逼高职院校改革 求突围须从自身找原因
· 高职院校招生难 突破就业瓶颈成重点
· 高职招生难遇困局:本科"坎"难迈 职场路狭窄
· 新高职的招生之惑:办高职比办几万人大学还难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