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职业教育 > 高职教育 > 发展研究
如何发展高职
2001-09-27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薛喜民

字体大小:

  我国发展高职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后,全国先后建立了128所职业大学发展高职,比如江苏的金陵职业大学、广东的广州大学、山西的太原大学等。上海没有建立新的职业大学,但在8所职工大学里设立高职班,进行高职的试点。但是,由于当时指导高教发展的方针不利于高职发展,所以,大部分职业大学都靠向了普通高教,只有极少数学校坚持下来,金陵职业大学就是其中一所。

  二、1996年,全国开了职教会并颁布了《职教法》以后,根据原国家教委提出的“三改一补”的方针,高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

  所谓“三改一补”发展高职,就是通过职业大学、成人高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改革发展高职,这就是“三改”的精神,如若还满足不了需要的话,可在国家级重点中专里办高职班作为补充,这是“一补”的含义。但是“三改一补”方针中,只有高等专科学校改革成高职不需要国家教委批,其他都要经过国家教委的严格审批,而高等专科学校又不愿意办,所以,96年全国职教会后,全国举办的高职校数目是很有限的。上海只批准了一所由成人高校改成的高职校,即商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一所中专校办高职班,即邮电工业学校。

  三、1998年,新组建的教育部,高度重视高职的发展,提出了“三多一改”发展高职的方针,并拨出了11万个招生指标,在20个省市用于发展高职,高职开始了大发展时期。

  所谓“三多一改”的方针,就是多渠道、多规格、多模式发展高职,重点是教学改革,真正办出高职特色。多渠道的含义是,除了“三改一补”中提到的学校可以办高职外,普通高校也可举办二级学院(技术学院)发展高职,多规格的含义是,专业宽一点也可以,窄一点也可以;学制长一点也可以,短一点也可以;学历教育也可以,非学历教育也可以;总之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定。多模式的含义是,既可以政府办,也可以民间办;既可以公办民助,也可以民办公助;要按新的模式和运行机制办学,比如:招生计划是指导性计划,招多少由各省市自己定;毕业文凭国家教育部不验印,派遣证发不发、户口转不转由各省市自己定;学费的标准可以高一点;等等。

  根据国家发展高职的方针,联系到上海的实际,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市教委提出了上海发展高职的意见:

  一、四项发展高职的原则1、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发展高职。一是拿出最好的学校来办高职;二是办学条件要达标;三是办学层次要提高,当前主要是办专科层次的高职为主,今后逐步向本科层次的高职延伸。

  2、坚持利用现有的高教资源发展高职。上海有39所普通高校,66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13所高等专科学校,因此,上海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建立新的学校来发展高职。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高教资源,通过改革(包括重组)发展高职。

  3、坚持依托行业或企业办学。这是行业和企业的需要,也是培养高职人才的需要。只有与行业和企业联合办学,才能使培养目标的确定更科学,只有与行业和企业联合办学,才能把行业(企业)办学的优势用于高职的发展,只有与行业和企业联合办学,才能办出高职的特色。

  4、坚持点、面相结合的原则。上海在前几年发展高职时,由于考虑到没有经验,所以办学规模比较小,基本处于试验性的阶段。今年,高职一下子迅猛发展起来,但各方面的条件都跟不上,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尽最大的努力把高职全面搞好外,还要努力抓好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尽快取得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

  二、三个发展途径1、通过普通高校办二级学院(技术学院)发展高职。普通高校办高职有三个原则:一是不能太多,因为普高的主要任务还是本科、研究生教育,但少量普高办高职,有利于探索普高的改革,有利于充分发挥普高的综合优势办好高职,起个旗帜的作用。二是不能在校内办,因为教育部规定不能一校两制,况且校内的氛围也不利于高职的发展。那么在哪里办呢?市教委的意见是,放在条件比较好的中等专业学校里办。由于中等专业学校都是行业(企业)或社区举办的,所以放在中等专业学校里办有利于依托行业(企业)或社区办高职,放在中等学校里办高职,既能促进中等专业学校的改革,又能充分利用中专的办学条件办好高职。三是重在改革,办出特色。

  2、通过高等专科学校改革发展高职。高专原本依托行业(企业)办学,办学条件也比较好,办学层次也比较合适,因此高专办高职是最好的途径。李岚清副总理在张光斗教授的信上批示:“发展高职,首先要把高等专科学校改革成高职。”恐怕道理就在于此。所以,高等专科学校办高职是上海发展高职的主力军。如果高专真正转移到培养具有高职特色人才的轨道上来,那么高专是大有可为的。

  3、条件比较好的成人学校办高职。上海成人高校办高职历史最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直接与行业(企业)结合,所以选择条件比较好的成人高校办高职,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这将是上海发展高职的一个重要补充。

  三、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设置的条件和程序1、关于设置的条件,国家教育部正在拟订具体文件,不久就会下发,这里就不详细阐述了。今后要按照这个文件进行规范。

  2、关于设置程序:

  具体程序是学校申报、市教委审核、市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

  关于市教委审核的内容:

  (1)办学条件:校舍、师资、实训等条件;(2)专业设置:有没有认真调查论证过?有没有行业(企业)的意见。市教委正在拟订专业目录,逐步规范专业设置。

  (3)教学计划:能不能办出高职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里,所以教学计划的审定非常重要。

  四、上海高职今后发展目标1、规模到2000年,上海高等教育阶段的普职比为7:3。这样,每年高职的招生计划约14000人左右。

  这个规模的制订,是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高中阶段教育的分流比例以及参照其他国家的经验制订出来的。

  2、沟通要把高职发展好,首先要搞好二个沟通:

  (1)与中等教育的沟通(衔接);(2)与本科、研究生层次的沟通(衔接)。

  3、建立三所示范性的高职。一是同济大学技术学院,着重探索普通高校办高职的经验;二是第二工业大学,着重探索成人高校办高职的经验;三是由市管的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的高专,着重探索高等专科学校办高职的经验。

  五、上海发展高职的若干政策高职对社会来说还是个新生事物,为了使其更健康的发展,必须制订若干政策进行扶植,使其有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1、凡是使用高职指导性招生计划的院校,可以按照“民办高校”的机制进行运作。比如,学费可按民办高校的收费标准执行;对用指导性计划招生的学校,市政府对其教育经费实行补贴。

  2、高等专科学校改革成高职校后,市政府给予三条政策:一是不改校名,二是不断经费,三是要深化改革办出特色,按民办高校机制运行。

  3、学制。当前以三年制为主,并逐步试点与本科层次的衔接问题。

  4、招生对象。既可招普通高中毕业生,又可根据专业对口原则招收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这两类学校的毕业生是划块按比例招生的。今年招收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为6:4。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有利于高职办出特色。《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早就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文科专业可多招收一些应届高中毕业生,工科专业应多招收一些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5、入学考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入学考试,上海早在三年前已单独进行,实行3+2的办法,即三门基础课(语文、数学、外语)由市里统一命题考试,二门专业技能课由招生学校出题考试。三门基础课和二门专业技能课各达到基本分数线后,根据五门课成绩之和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高中毕业生的入学考试,实行3+1的办法,即三门基础课(语文、数学、外语)参加普通高校的招生考试,一门综合技能课全市出题统一考试,它是从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劳动技能等五门课里抽出技能内容,编成一张试卷进行考试。三门基础课和一门技能课各达到基本分数线后,根据4门课的成绩总和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6、高职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待遇,与普通高校同层次的学生等同。

  高职这棵种子已经破土发芽,让我们大家共同哺育它健康茁壮的成长,使它结出丰硕的果实报效社会、报效国家。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适应与改造:学习化社会的职业教育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