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让权力不再任性
一直以来“严禁择校”沦为口号的原因是,制度执行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2014年,北京市教委印发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中严明纪律若干规定》,提出十五条严禁,被媒体称为“史上最严择校令”。随后,北京市又启动了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实施计划管理,加强学籍管理,将每个学生的入学途径和方式全程记录,依据系统数据建立新生学籍。通过“铁面无私”的信息系统,最大限度地规避“权力任性”。
今年4月重庆市也将开通义务教育入学信息采集系统,提前采集小学和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信息,防止多校报名、无序入学、辍学待校等情况。
学生信息系统不仅为就近入学画下了“楚河汉界”,还对遏制学区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上海市由静安区先行试点,建立对口入学新生数据库,实施“一个门牌号一居住地,五年内只接收一学生”(双胞胎、单独二孩例外)的政策。由区县教育部门根据适龄儿童户口迁入年限、购房年限以及与直系亲属同住等情况来安排学生。
增加透明度,给家长一颗定心丸
今年北京的学生家长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从“惊出一身冷汗”到“乐得合不拢嘴”。2014年实行学区制和不允许跨区择校的消息让很多家长担忧,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对政策存在误读。因此,北京市教委主动与媒体沟通,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广播等媒体和微博、微信等形式广泛解读政策,宣传成果,给家长吃了一颗定心丸。
取消考试后,民办校改用面谈的方式进行录取,为了打消家长对面谈公平性的质疑,上海市邀请东方卫视、上海教育电视台、解放日报等主流媒体,现场观看民办小学面谈,“通过这样的舆论监督,既能促进学校创新面谈内容与形式,又能缓解家长焦虑心态理性择校”。
不仅如此,上海教育局还联合《上海教育》、《新民晚报》、上海教育电视台联合开辟“新优质学校校长风采录”专栏,每周立体宣传报道一名“新优质学校”校长,通过梳理和宣传一批不挑生源、不争抢排名、不集聚资源的普通学校走向优质的轨迹,引导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引导市民信赖家门口的好学校,缓解过度的择校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