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奥赛、科技、体育高考加分全取消
本报讯(记者 雷嘉)从明年1月1日起,所有奥赛获奖者、体育特长生、科技竞赛获奖者、省级优秀学生及思想政治品德突出者,都不再享受高考加分,全国性加分项目仅保留“烈士子女”等少数几项;地方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加分也都取消。教育部等五部委时隔4年后再次发文,对高考加分挥起“砍刀”。
五类全国性加分项目取消
近年来,国家对高考加分的政策是“越来越少”。高考加分项目上一次“被砍”发生在2010年,被大幅取消加分资格的是全国奥赛省级获奖者、体育特长生和地方性加分三大部分。2014年高考是该政策首次执行,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具有这三项加分资格的考生由往年的5万人减至3万人,其中减少最多的是因奥赛加分的考生,今年比往年减少了75%。同时大幅减少的还有保送生:今年全国有保送资格的考生只有260人左右,而往年这一数字高达7000人左右,失去保送资格的主体也是奥赛获奖者。
昨天,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体育总局、中国科协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在4年前的基础上再次取消了多数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从明年1月1日起,五类加分项目被取消,包括体育特长生加分、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加分、科技类竞赛加分、省级优秀学生加分、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加分。
明年1月1日前获奖的加分不超5分
2015年1月1日之前已经在高中阶段取得上述项目有关奖项、名次、称号的考生,还是否具有加分资格?《意见》规定,这要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研究决定。确有必要保留的,按本省(区、市)原有规定执行,加分分值不超过5分。而且,有关省份要加强资格认定和严格管理,体育部门要重新对二级运动员资质进行复核复测,教育部门要按相关标准进行严格测试。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发生争议最多的高考加分,就是“二级运动员”。2013年高考前夕,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通过官方微博宣布,不承认当地“二级运动员”的加分,因为招生组发现四川有数千名“二级运动员”,校方后来独立组织的测试查出一批假“二级运动员”,甚至有学生都不敢参加校方测试。今年高考期间,辽宁省本溪高中的体优生加分扎堆现象,也引起众多质疑。
地方性加分也要大幅减少
除了全国性加分项目,从明年1月1日起,地方性体育、艺术、科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加分项目也要取消,相关政策按照上述全国性加分项目的规定执行。《意见》要求各省(区、市)进一步大幅减少其他地方性高考的加分项目,原来没有的加分项目不得新增。确有必要保留的地方性加分项目,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合理设置加分分值,并探索完善边疆民族特困地区加分政策。
北京落点
本市三项“市级”加分项目也将进行调整
本报讯(记者 安苏)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本市的3项“市级”加分项目也将进行调整,目前的三项市级加分项目为: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的应届毕业生;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的应届毕业生;少数民族考生。
根据北青报记者统计,少数民族考生历来是加分大户,在对加分项目人数进行累计统计后发现,2012年为6800人,2013年为6947人,2014年为6846人,而2014年高考加分总人数为11282人,少数民族加分占到了全部加分人数的60%。同时,根据本市2014年共有70500余名考生进行计算,2014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中,10人中就有一名为少数民族考生。
此外,北青报记者根据《2014年北京市高考照顾对象、特殊招生类型名单公示》统计得出,2014年市三好学生加分人数为2065人,市优秀学生干部加分人数为763人,再加上少数民族加分,三项地方性加分项目人数达到了全部加分人数的85%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性加分政策仅适用于北京地区的高校招生录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