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考试 >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 2014年高招
聚焦2014年高考系列报道:高考作弊的魔道之争
2014-06-12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史上最严的反舞弊之道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小陶是辽宁省某高中的高考考生,6月7日,他一来到考场,就见识到了这样的阵势:校门外有黑色特警车和无线电监测车、考室门口有金属探测器、黑板左上角有监控摄像头、教室里有手机信号屏蔽器……

  这些高科技器材样样都是防弊利器。例如,无论手机等含有金属成分的作弊工具多隐蔽,只要考生携带入场,在金属探测器的监控下都无所遁形。无线电监测车则可监控方圆1.3公里内的所有无线电信号,一旦发现可疑信号,将立刻采用压制设备进行点对点压制,仿若“空中警察”与不法之徒展开“看不见的较量”。

  在小陶感受着谍战片般的氛围时,全国各地考场里的高科技反作弊设备也在各显神通:在福建,考场上的二代身份证识别仪严防替考。在山东省济宁市,每个考场都配备了微型耳机探测仪,严防考生利用微型耳机作弊;一种名为“监考大师”的仪器也粉墨登场,监考教师只需把仪器放在口袋里,但凡考场内有耳机信号等,便会自动发出警报。在一些地区,考场还设置了指纹识别仪、人脸识别和虹膜识别技术等,对考生进行身份鉴别,电子探测狗等无线电侦测设备则用来发现并阻断作弊信号。各地的防控手段堪称史上最严。

  高科技仪器“亮剑”考场仅是反作弊应战的“冰山一角”。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多次批示“严肃处理考场腐败”、“综合治理考试环境”。据高升介绍,治理考试环境的综合治理机制已经建立,由教育部牵头,成立了教育部、公安部、工信部、国家保密局等多部委共同参加的“国家教育考试联席会议”工作机制,“齐抓共管,密切协作”,加强考试环境综合整治。与此同时,《国家教育考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实施办法》也已经出台,力争突发事件发生后在最小范围、最短时间内进行快速有效处置。近年来,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级教育考试招生机构也纷纷创新机制,打出反作弊的“组合拳”。

  在这场反作弊大战中,可谓考前考中全程有战场、处处是战场。

  高考前夕,各地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出击,将高考反舞弊战线前移,纷纷开展考前大排查,重点打击作弊器材倒卖行为。

  人员防弊是关键。高升告诉记者,今年高考前夕,不仅加强了对高考命题人员和考务工作人员的警示教育,还特别对巡考人员和监考教师进行了反作弊专项培训,并且加强了内部监管,例如,监考员不得由高三任课教师或班主任担任。记者了解到,以福建为例,参加培训的考务人员便达3万人左右。

  高考前一个星期,小陶签署了一份神圣的考试诚信承诺书。这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形式,还意味着若有高考作弊行为,将被记入诚信档案。教育部规定,从2007年起逐步建立国家和省两级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网络平台,对考生在普通高考等考试中的作弊行为,在按国家规定进行严肃处理的同时,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数据库,供高等院校、招生单位和用人部门查询。

  随着高科技舞弊技术的不断升级,考场的设计也充满了高科技气息。

  小文是一名福建考生,一走入考场,她便看到了监控摄像头。不过,她并不知道,这个考场的防弊技术含量不仅如此——试卷进入保密室后,便被全省联网的“视频指挥系统”和“巡视监控系统”时时监控,试卷分发场所、考务室、主考室、考场通道、考场等也被监控设施全面、全程覆盖,全省10651个考场的视频监控录像,都可以被专门人员回放审看。

  小文走进的,便是标准化考点。标准化考点是利用数据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集视频及网络监控系统、考生身份验证系统、考场作弊防控系统、考试综合业务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等五大功能为一体的考试指挥、管理、巡查体系。截至2012年年底,中央财政已投入25个亿,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标准化考点1.2万个,覆盖考场数达46.9万个,全国3000多个保密室全部实现网上监控。

  近年来,对高考作弊行为的处罚力度也越来越大。2012年,经修正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正式实施,该办法规定,考试作弊情节严重者最高可被暂停3年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的资格,同时考生违规情况将被记入考试诚信档案。已经入学的作弊考生则将被取消学籍、予以清退。对于大学生替考者,该办法规定,由所在学校严肃处理,直至开除学籍。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辽宁阜新破获高考作弊案3人被抓 1人在逃
· 广西高考使用标准化考点 考生违纪将入“诚信档案”
· 考场作弊手段日益智能化 助考形成完整产业链
· 各地出台"严政"防作弊 能否确保今年高考清净
· 高考作弊最高停考3年 维护社会诚信体系
· "武装到牙齿"的高科技作弊与反作弊 持续攻防战
· 处罚太轻难遏高考作弊 专家建议出台考试法
· 广东考试院回应作弊:不锈钢杯藏手机骗过探测仪
· 吉林梨树县破获高考作弊团伙主犯为在读研究生
· 广东高考查处一起利用手机作弊案件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