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远程教育 > 远教新闻
如何借助教育信息化推进精准扶贫?
2017-07-14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  

字体大小:

  我国教育信息化推进精准扶贫的行动方向与逻辑

  一、引言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致力于扶贫工作,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 人民网,2015)。尽管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目前“全国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中国经济网,2016),且大都是条件较差、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和群众(习近平,2017),越往后脱贫攻坚的难度愈加凸显。

  为完成“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任务,确保所有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行动计划,以期发挥各领域、各部门独特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坚,形成社会合力来推进扶贫开发和实现全面小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更是将“全力实施脱贫攻坚”专门列为第十三篇,并正式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一新时期扶贫脱贫工作的新理念(新华社,2016),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作用(王嘉毅等,2016),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就“怎么扶”提出“五个一批”工程,其中将“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五大精准扶贫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新华网,2015),充分肯定了教育在扶贫攻坚中的重要地位和使命,教育扶贫成为扶贫开发新时期、新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逐渐成为实施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可以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贫困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习近平,2016)信息化已然成为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方向、新思路、新杠杆。精准扶贫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教育精准扶贫同样也需要借助信息技术,但目前教育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对教育扶贫与教育精准扶贫内涵与关系的理解存在差异,且研究多从政策设置角度,聚焦于各级各类教育扶贫的特殊性(郭晓娜,2017),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研究仍处于初探阶段,进行实操性扶贫路径探究的研究较少。因此,从教育精准扶贫出发,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聚焦贫困群体,探索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可行路径,于当下扶贫攻坚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二、教育扶贫与教育精准扶贫的逻辑内涵

  1.精准扶贫与教育扶贫

  自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启动以来,我国贫困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容易扶、好脱贫的地区贫困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剩下的都是基础差、贫困程度深的难啃的“硬骨头”,因此粗放式、“大水漫灌”的扶贫方式很难适应当前扶贫开发的客观形势。为适应形势变化,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扶贫(新华网,2013),后来又对“精准扶贫”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由此,我国启动了精准扶贫战略,将实施对象从地区转向家庭和个人,将扶持方式从大范围漫灌式扶贫转向更有针对性的滴灌式扶持(郭晓鸣等,2016)。教育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在向精准化方向发展。

  2.教育扶贫常被视为“造血式”扶贫的一种方式,是针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教育投入和教育资助服务,以贫困地区人才培养作为主要方式,使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提高当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并最终摆脱贫困的一种扶贫方式(谢君君,2012)。中西部地区也一直有这样的民间说法,即如果没有其他特殊情况,一个能出正常就业的大专生(或以上)的家庭基本上不会是贫困家庭。

  教育精准扶贫作为教育扶贫与精准扶贫的下位概念,是二者的综合与延伸,当前并未形成明确、统一的定义。

  2.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与外延

  笔者认为,可以这样给个定义,教育精准扶贫是我国在当前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在全国范围内对教育扶贫的对象、目标、项目、过程、评估等进行精细化操作,以最终促成目标的达成,从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项具体工作。具体说来,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就应对对象进行进一步细分,对工作内容进行进一步分解。

  结合习近平对精准扶贫六方面内容的阐释,教育精准扶贫具体可以理解为:第一,明确教育扶贫的对象为贫困家庭应接受教育的适龄子女以及正在接受教育的子女,从这一方向出发做到教育扶贫对象的识别精准;第二,对教育扶贫对象贫困现状和致贫原因等进行精准分析,安排针对性、差异化的教育扶贫项目,做到项目措施精准;第三,为保证扶贫成效,使人尽其力,物尽其用,须对扶贫项目、扶贫对象、扶贫资源等进展变化进行追踪评估,做到资源配置精准;第四,明确教育扶贫工作中各部门的权责边界,确保扶贫各环节公开透明,做到扶贫过程的监管精准;第五,精准安排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提升贫困地区教师专业能力,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师资保障,做到教师队伍建设精准;第六,对扶贫对象的学业状况、就业情况、生活状况等进行追踪、监测、评估,及时调整扶贫政策、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做到教育扶贫效果精准(任友群, 郑旭东等,2017)。

  笔者从教育的直接作用对象出发,以义务教育、中职教育、高中教育阶段贫困生为主要扶贫对象,将教育扶贫的目标定为两大方面:一是对扶贫对象进行经济资助,在生活上进行帮扶,确保其不因贫失学;二是为其在学习上提供支持,让他们的学业表现与一般同学在群体上没有显著差异。教育精准扶贫就是围绕这两大目标来精细化管理各项教育扶贫措施,精准化配置各方资源,从而使教育扶贫成效最大化。

  然而,实现上述六方面精准,达成两方面扶贫目标,大数据支撑是关键,信息化融入是保障。在过去,力求扶贫精准化、不断提升扶贫成效是扶贫开发一直追求的目标,但受限于信息化程度,无法满足精准扶贫的要求。当前,社会环境的高度信息化,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了全新视角和选择。

  三、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行动方向

  2014年印发的《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提出将“信息化建设”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工作安排,力求通过信息化建设,引导各项资源向贫困户精准配置,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2014)。扶贫开发作为“十三五”期间国家的重点工作,依托信息技术已是大势所趋。

  1.信息技术何以实现“精准”

  (1)信息技术实现数据伴随式收集以促进数据精准。科学的决策,准确的信息是基础,精准的数据是保障。有别于传统人工数据采集、逐级上报的方式,依托信息技术的伴随式数据收集,通过系统、平台在管理、使用过程中实时形成数据,完成数据收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精准,为后续数据的精准分析奠定良好基础。

  (2)信息化处理技术促进分析精准。计算机运算性能的极大提升,数据分析方法与算法的不断精进,为信息处理与数据分析提供了坚实基础。信息化过程中所催生的大数据分析、联机分析处理、云计算等技术,将极大提升对数据的综合分析、处理能力以及分析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3)信息交换传输技术增强协同精准。扶贫开发需要部门间信息共享、密切协同,因此加强与相关扶贫部门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融共享至关重要。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信息交换和传输手段,在扶贫部门间通过统一标准与规范,可以实现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信息交换和沟通协作,构建全方位、体系化的扶贫开发数据库,促使协作更加高效、精准。

  (4)信息化环境促进资源配置精准。随着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资源的数字化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贫困信息与扶贫资源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匹配对接,通过扶贫平台将贫困区域、贫困个体与资源供给方进行精准接洽,是实现资源精准配置的有效途径。

  2.信息化与教育精准扶贫的关联

  (1)信息化促进教育扶贫对象精准识别与分析。在国家扶贫开发大局中,建档立卡对贫困人口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国家精准扶贫大数据系统,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基础。教育精准扶贫依托“三通两平台”等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聚焦教育领域,以贫困学生作为主要扶贫对象,建立精准到校、精确到人的教育精准扶贫子数据库,向上联通精准到村、精确到户的国家/省域扶贫数据库,精准识别出经济贫困生、单亲子女、留守儿童等,借助信息化手段对其致贫原因进行综合分析,精准了解其需求,为后续扶贫工作提供精准、客观、科学的决策支持。

  (2)信息化促进教育扶贫项目精准、措施精准。数据提供依据,项目反映需求,精准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面对不同贫困状况制定针对性扶贫方案和项目。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可以充分利用扶贫数据库的海量信息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教育扶贫开发特点,对不同贫困情况进行贫困原因归类、贫困等级定位等,细化项目粒度和覆盖范围,打破统一供给模式,精准对接定制化教育扶贫项目。(3)信息化促进教育扶贫资源精准配置、精准管理。当前我国扶贫工作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教育扶贫面对地域广、分布散、类别多、情况各异的贫困现状,传统扶贫手段很难准确辨析各方资源分布与供给情况。得益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不断融合,教育资源的数字化程度得到了极大提升,教学资源如慕课、专递课堂、同步课堂等能够利用网络技术精准配置到校、到人,教师资源、扶贫资金等扶贫资源等也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合理分配,实现教育扶贫资源精准管理。

  (4)信息化促进教育扶贫过程精准监控、精准追踪。贫困信息数字化、数据化,能够使得任何失真、失实信息无所遁形。信息化教育精准扶贫,一方面能够通过数据库,精准获知贫困对象生活改善情况、学业表现情况等,监测变化,如通过贫困生在校就餐等校园消费行为数据了解其生活状况。另一方面,通过数据的伴随式收集,基于时间序列,定向追踪、逐年排查帮扶对象的发展情况,利用数据对情况不明、去向不清、成效不佳的扶贫对象反向追溯,动态管理,问责相关扶贫单位或个人,不断完善进入与退出机制,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5)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成效精准评估、精准考核。传统教育扶贫工作成效考核与评估主要是结果导向型,评价方式过于单一,难以形成有效指导和借鉴。信息化教育精准扶贫通过数据的伴随式收集能够做到扶贫成效的过程性评估,对于阶段性成效亦可进行结果性评价,结合时间维度还可以对扶贫成效做预测性评估,实现对教育扶贫成效更加精准的考核与评估。

  (6)信息化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精准。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提高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推进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王嘉毅等,2016)。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教师数据对贫困地区教师的学历分布、年龄层次、能力现状等做细化评估,进而深入分析教师的能力提升诉求,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传输与共享优势进行教师培训资源的精准适配,制定适用于其能力发展的规划方案,为教育精准扶贫的顺利推进提供师资保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信息化在教育精准扶贫中大有可为,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如陈恩伦等结合教育信息化手段,聚焦于师资水平建设,进行了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研究(陈恩伦等,2017)。汪基德等对网络助学在教育精准扶贫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索(汪基德等,2017)。刘忠民等开展了以“互联网+教育”助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扶贫研究(刘忠民等,2016)。研究多是将信息化作为一种外在技术手段,从信息化促进教育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角度来分析,以期通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来提高教学质量,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对于教育精准扶贫“精准”到户、到人的支持,系统性、可实操的能够适应贫困地区特点(经济落后、师资匮乏、信息化基础薄弱等)的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亟待探寻。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区别
· 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
· 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做好“技术定位”
· 以教育信息化为名乱收费事项被专项督办!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出手了
· 数字化转型激发开放教育发展新动能
· “智·行中国2022”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研讨会成功举行 以数字相逢,见证教育智变
· 专家专访|顾小清:教育信息化进入数字化转型重要时期
· 江苏省“十四五”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发布
· 着力打造教育信息化中国方案
· 为教育现代化装上"智慧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信息化驶入"快车道"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