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本结论
北京市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的硬件环境建设已走在全国的前列,一些学校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为全市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打下良好的基础。广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识已深入人心,在市区校的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这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为教学改革开辟了新天地,可以说,学科教学已经从信息技术的初级应用阶段开始走向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阶段。
1.主要成绩
1)把计算机作为新的教学媒体使用,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动态地呈现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将事物放大或缩小,让全体学生充分感知,形成鲜明的表象;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突出重点,为学习概念,掌握规律创造了条件。
2)由于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使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利用网络技术导致的师生互动方式的可喜变化。
3)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形成了努力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的热潮,涌现出一批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积极分子,推出了一批典型课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存在问题
1)调研中发现,计算机在城区郊区各类学校分布不均,校际差异较大。众多学校采用集中管理,学生上机很少,教师上机也不多,计算机利用率较低。
2)调研中反映出软件总体量不足,自制软件成本高、费时多、低水平重复,不能资源共享,而购买学习软件,往往不适用教学。可供学生使用的软件更少。
3)调研中显示,信息系统的超文本特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开发,阻碍了教学内容的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网络特征的低利用率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以高级认知能力发展为标志的发现式学习。
4)部分教师观念陈旧,师资培训缺少从“整合”角度出发,编写的教材,缺少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一些教师的信息素养亟待提高。
5)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推动,缺少评价管理的机制支撑。
总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还需要做出较大的努力,随着2005年数字北京的发展,预计在3年左右的时间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三、对进一步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及分析,我们从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师培训、信息技术硬件、软件及评价五方面提出进一步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建议。
(一)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问题及建议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应仅仅体现在课程实施方面,课程建设和开发首先需要“整合”的思想和具体的落实。现存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各学科很少涉及有关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都缺乏有效的、系统的、明确的课程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而影响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顺利进行。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以技术为基础的材料和现存课程之间相适应的重要性。学科课程应是多样化载体,尽可能多地提供教学、学习的资源,具有交互性、多样性、超文本特性、网络特性,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发展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现存课程标准和教材情况下,制定有关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
现存学科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的确缺少有关信息技术的内容,而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的影响是刻不容缓的。因此,要号召广大教师在使用现有教学大纲和教材时,注意将有关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制定在相适应的教学中,体现在某些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2.建立新的课程标准,引入信息技术的有关课程目标
以21世纪课程改革为契机,在认真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关系的基础上,将“整合”的思想和做法渗透在相适应的部分中。学科课程目标应提出培养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学科教学要求中,每个学科应结合其特点明确提出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要求;学科课程标准在制定教学评价方案时,也应提倡应用信息技术管理和统计,提供有关的软件和方案。
3.开发新的学科教材,教学内容引入信息技术的要求
配合新的学科课程标准,新的学科教材也应引入有关信息技术的内容。首先,在新教材的开发上,除了传统的纸质教材,还应开发相适应的电子化教材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使教材更具选择性和开放性。其次,在大部分学生都使用的纸质教材编写中,要注意引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例如,某些资料的查找可将相应的网址或CD-DOM名称列在教材附录中,某些学生作业的要求可以提出让学生使用某种信息技术完成等。再次,可以建立学科教材资源库,由教材编写专家、教师和学生共同维护,保证教学内容的适时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