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物业里的事情繁多,人手不够,哪里有闲人来组织孩子的实践?更何况我们也不指望孩子能帮上什么忙,而且万一要是有什么闪失,我们更加负不起责。”对于物业工作人员来说,提供岗位远不如盖个虚假证明章来得方便快捷。
正是由于合适社会实践岗位的缺乏,有的家长则选择亲力亲为带着孩子进行社会实践。“暑假里我带着孩子摆地摊、卖报纸,和孩子一起思考进什么货,锻炼孩子与别人打交道的能力,也培养他吃苦耐劳的品质,获益匪浅。这些东西绝不是课堂上能学到的,但对孩子一生都受用。”学生家长卢贵新告诉记者,孩子的社会实践表上并没有任何单位的盖章,但作为父亲,他用笔认认真真地写下了“孩子表现优秀”的评语,希望老师能够对这份真实却不达标的“实践报告”网开一面。
社会实践还需“素质教育”土壤
“实践证明可以造假,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锻炼和经验却无法造假。”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汪植英指出,社会实践本该成为培养独立实践能力、责任感,以及提高社会适应力的重要一课,而如今却演变为一种比不做还可怕的应付与作假,这足以值得全社会深思。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一直重应试轻实践,培养出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因此广受社会诟病。而社会实践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里面的一部分,就是为了将实践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目前虽然设立了社会实践课程与学分,但配套体系却没有跟上,社会缺乏一些合适的实习单位、实践场所,很难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因此社会实践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汪植英建议,一方面学生应转变这种应付、敷衍的做法,另一方面校方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与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对接,为学生实践搭建平台。学校和社区可以与一些公益机构开展“定点”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项目内容,使实践内容落到“实”处,真正将暑期实践成为学生接触社会的良机,不仅让学生们有所收获,也能对单位、社会效益起到一定的作用,形成双方“共赢”的合作局面。
也有不少受访者认为,学校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鉴定,也仅是看其是否盖过章,如此的“放松”要求才会让学生的社会实践沦为形式。因此对于社会实践造假的问题,学校也应加大监管力度,杜绝虚假实践的产生。
“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需要抵制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氛围影响,进一步建立健全素质教育的体制机制,有针对地强化社会激励和社会引导,并有学校和家庭的主动配合,学生才有可能在素质教育中获得真正的发展。”汪植英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