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只"掐尖" 不"育苗" 多数奥赛金牌得主为何难成大器
2012-08-07    新华网-中国青年报

字体大小:

  特殊人才,掐尖之后要特殊培养

  76岁的NOI科学委员会名誉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吴文虎几乎坐镇了NOI的每一届比赛。

  吴文虎清楚地记得1986年NOI开始步入正轨时,他第一次担当出题人出的题目。虽然使用的是最初级的BASIC语言,而且计算机刚刚进入中国,但那批中学生能在限定的一个半小时里完成题目,非常出色。

  吴文虎至今记得那次竞赛的前几名学生。第一名叫李劲,来自上海,5道题全部做出来,后来进入清华大学,一直读完博士;第二名是来自广东韶关一中的廖恒,这名才上初二的学生在一个半小时内做出了三道题。对于这样的好苗子,吴文虎教授会同其他NOI科学委员会成员与有关部门协商,将廖恒转学到北京景山学校读高中。这个少年只用一年时间就把高中三年课程全部学完,并顺利通过了清华大学的测试,进入计算机专业读书。

  说起当年高校招生录取的大胆和不拘一格,吴文虎感慨:“这样突破常规的培养和录取,现在反而做不到了。人才的选择和培养方式,不应受到过多干涉。”

  1987年,吴文虎带了几个在竞赛中脱颖而出的学生到美国访问,在苹果公司看到了苹果2的原型机,当时乔布斯刚刚被迫离开苹果公司。

  面对这台当时最受欢迎的个人电脑,吴文虎问几个学生有没有信心制造出中国自己的产品来,几个学生不约而同回答:“只要给条件,我们就行!”这几个学生中就有李劲和廖恒。

  回国后,吴文虎正好接到一个七五攻关项目。其中一个子项目是要做一个软件用于当时的中华学习机。他找了10个本科生,其中有两个是大一新生。这些学生使用吴文虎从上海计算机厂借来的计算机,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程序设计。专家鉴定后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可是,这些有天赋更有兴趣的学生,在完成本科和硕士的学习后大部分都出国了。这让吴文虎感到无奈:“他们都很优秀,无论是自学能力还是创造力都很强,可他们大部分不会在国内念博士,在国外拿到博士学位后也不愿回来。”

  吴文虎认为其中原因有多个,其中之一是高校只管掐尖,把好的学生拼命抢到自己学校,可是抢到手之后,对于怎么培养并没有太用心。把在某一方面非常出色的学生与其他学生放到一起,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他们很快就“泯然众人矣”。

  对于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式,负责输送人才的中学教师也颇有微词。常州高级中学的曹文老师每年指导的学生都会有十来个人和各大高校提前签约。曹文知道,有些学校虽然招生时不遗余力地“抢”人,但在日常的专业教学中,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所学知识与应用脱节。甚至一些高校计算机系四年都不给学生安排实习。

  “通过学科竞赛被高校录取的学生在某一方面比那些高考状元有专长,可是他们没有得到重视。”曹文老师说。

  吴文虎认为,特殊的学生需要校方提供特别发展的条件。十几年前,有一个通过NOI竞赛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读书的大一新生,吴文虎交给他一个语音识别软件的设计任务,只用了两个小时给他讲原理,然后给了他一本博士论文,这个学生半年就完成任务,并获得了当年最佳软件奖。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广东高考加分项目从23个减至6个
· 明年起取消“奥赛”高考保送政策 奥数仍未降温
· 奥赛,怎样才能名至实归?
· 奥赛获奖不保送 2014年才正式实施
· 奥赛成绩与小升初依然挂钩 不保送仍难挡"奥数热"
· 获奖不再保送 奥赛何去何从? 让奥数回归兴趣
· 院士炮轰奥赛获奖可高考加分 训练扼杀兴趣
· 奥赛漏题频发 “数学奥赛”是个难搅的“局”
· "小升初"打不破"潜规则" 小学生"疯狂"报考奥赛
· 小学生忙着赶场“奥赛” 名校的敲门砖太沉重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