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追问教育使命:读书为何成一场豪赌
2011-08-19    文汇报

字体大小:

  以考试为目的教育忽略了“人格养成”

  用“教育能改变吗”为纪录片命名,那么纪录片得出的结论是教育能改变还是不能改变?如果能改又该往哪个方向改?

  该纪录片总导演、上海纪实频道副总监李涛告诉记者,面对纷纭复杂的教育问题,以及引发的社会问题,电视纪录片不可能“包打天下”,也不可能开出一张包治百病的药方,纪录片的作用就是唤起大家对教育的关注和思考。

  纪录片通过专家之口,为教育改变提供了思路。有意思的是,恰恰是很多被曲解的教育常识,让教育的使命和目的变得模糊。教育的目的真的只是为了培养高分、听话的好孩子?1979年中美建交伊始,美国派团来考察中国教育,美国人发现,中国学生是世界上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学习最勤奋的学生,由此他们预测20年后中国的科技将远远把美国甩在后面。同时派往美国考察的中国访问团,却发现美国孩子小学二年级加减乘除还得掰手指;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趾高气扬的孩子有的说话,有的则在教室里逛街般游荡。中国访问团预言美国基础教育很危险。但是20年后,美国教育又培养了8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并且科技依旧领先世界。双方的预言都错了,但是错位的预言本身就令人深思。更让尴尬的是,30年后,中国的很多高分考生甚至是高考状元,被国外的优秀大学拒绝。“拒绝的理由是高分考生,没有体现出作为一个未来社会精英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公益心,我们的教育缺少了这些内容。”杨东平坦言,在以考试为唯一评价的教育当中,比考试更重要的人格养成、社会关怀、身心健康、个性发展,或多或少被忽略了。

  “甜甜的纪录片不少,少的是有点苦涩的纪录片。”应启明说,不过苦涩并不意味着牢骚满腹的围观或喝倒彩。“阐释模式”纪录片在干预现实社会问题时,也有一份期待。“其实起跑线上,站的不仅是学生,也有教育改革本身。”(记者 王磊)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短期内难以解决“应试教育”问题
· 李志民:短期内难以解决应试教育问题
· 李志民: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不是对立关系
· 新华社:不能让应试教育在补习班回潮
· 应试教育不改,英语纠结难消
· 校外培训调查:谁在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 发改委副主任:改变应试教育倾向 提高教育质量
· 浙江教育厅长痛批:应试教育“绑架”了学生
· 给学生应试的头脑松绑为何成了高校第一任务?
· 教育部官员:功利性太重体育考试也成应试教育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