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考试为目的教育忽略了“人格养成”
用“教育能改变吗”为纪录片命名,那么纪录片得出的结论是教育能改变还是不能改变?如果能改又该往哪个方向改?
该纪录片总导演、上海纪实频道副总监李涛告诉记者,面对纷纭复杂的教育问题,以及引发的社会问题,电视纪录片不可能“包打天下”,也不可能开出一张包治百病的药方,纪录片的作用就是唤起大家对教育的关注和思考。
纪录片通过专家之口,为教育改变提供了思路。有意思的是,恰恰是很多被曲解的教育常识,让教育的使命和目的变得模糊。教育的目的真的只是为了培养高分、听话的好孩子?1979年中美建交伊始,美国派团来考察中国教育,美国人发现,中国学生是世界上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学习最勤奋的学生,由此他们预测20年后中国的科技将远远把美国甩在后面。同时派往美国考察的中国访问团,却发现美国孩子小学二年级加减乘除还得掰手指;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趾高气扬的孩子有的说话,有的则在教室里逛街般游荡。中国访问团预言美国基础教育很危险。但是20年后,美国教育又培养了8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并且科技依旧领先世界。双方的预言都错了,但是错位的预言本身就令人深思。更让尴尬的是,30年后,中国的很多高分考生甚至是高考状元,被国外的优秀大学拒绝。“拒绝的理由是高分考生,没有体现出作为一个未来社会精英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公益心,我们的教育缺少了这些内容。”杨东平坦言,在以考试为唯一评价的教育当中,比考试更重要的人格养成、社会关怀、身心健康、个性发展,或多或少被忽略了。
“甜甜的纪录片不少,少的是有点苦涩的纪录片。”应启明说,不过苦涩并不意味着牢骚满腹的围观或喝倒彩。“阐释模式”纪录片在干预现实社会问题时,也有一份期待。“其实起跑线上,站的不仅是学生,也有教育改革本身。”(记者 王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