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千分考"辨别繁体字难考生 繁体字扫盲有无必要
2011-02-16    北京晨报

字体大小:

  被称为“千分大考”的复旦水平测试,语文第一题就是辨别繁体字书写错误,让不少考生干瞪眼。无独有偶,去年12月武汉大学国学班招生考试,也传出考生们被满纸繁体字考题吓蒙的消息。2月13日,黄征等15位江苏省政协委员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给中学生、大学生进行繁体字“扫盲”,特别是大学一年级新生,不论文理科,都要学一年的繁体字和异体字。

  此前,一些专家、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提出恢复繁体字的建议也不时见诸媒体。这让我们不得不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繁体字是否真的到了该扫盲的时候?又该如何扫盲?

  支持

  学点繁体字有必要

  近年来,随着内地与香港、台湾和澳门等地交流的日益频繁,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如果内地人不学习一些繁体字,不掌握一定的繁体字知识,肯定影响到对港澳台等媒体资料的阅读,也影响到两岸文化交流。此外,繁体字广泛地存在于我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中。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传承文化的主要凭借,是我国文化源头。然而近年来,国人对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已经大不如昨,如笔者所从事的植物保护学专业,很少有人回过头来对我国古代、近代植物保护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地研究和整理,使我国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除了观念之外,在笔者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解放后出生的植保工作者文化底蕴不丰厚,对文言文读来比较吃力,甚至对繁体字了解不多,限制了人们对此的研究。因此,让学生了解一些繁体字有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使我国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不断发扬。

  辩证地看,无论是简化字还是繁体字都有其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繁体字笔画太多,让人难认、难记、难写,而简化字学起来省时省力易记,可是简化字掩盖了造字时所遵循的规律,割断了汉字的系统性。如果学生学习繁体字,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繁体字最初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古代的文化知识,而许多简化字让人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笔画,给人以突兀之感,让人很难理解其中的意味。因此,笔者以为让学生了解一些繁体字很有必要,也很重要。但是让学生学繁体字应以培养学生兴趣入手,最好结合书法学习,而不能一刀切地通过考试强迫学生学习,否则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只能适得其反。(蔡毅)

  建议

  不宜全民强制学习

  应该承认,在与海外华裔、港澳台同胞交流,在书法、艺术作品中,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繁体字仍然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并不意味着需要强制学习繁体字,更不是恢复繁体字。因为繁体字的笔画结构比较复杂,其认识与书写都不太方便。经过几十年时间的推广、普及,简体字因为辨认、书写方便,节省时间,早已为社会接受、认同。

  如果大学在汉语、历史等专业学生中开展繁体字教学。如果有人出于工作、学习与古文化研究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自己主动学习繁体字,都另当别论。但是政协委员提议给中学生、大学生进行繁体字“扫盲”,强制大学新生不分文理科,学一年繁体字和异体字;大学让学生辨别繁体字的书写错误……政协委员与大学不遗余力推销繁体字,岂不是与推广规范汉字的初衷背道而驰?请问这些政协委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到底该写简化字还是繁体字呢?

  尽管学习繁体字对传承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我并不认为,繁体字就是传统历史文化的精华,更不认为强制学习繁体字就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不二法门。现在,时代变了,文字书写也应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审美理念。不能总想着“复古”。我国从甲骨文开始,汉字经过了数千年的嬗变,才演变成了繁体字。按照某些专家学者、政协委员的逻辑推算下去,我们学完繁体字,是否还要从故纸堆里翻出甲骨文来强制学习?因此,我的观点是,学习繁体字应由个人兴趣与工作学习需要说了算,根本不必上升到全民学习、强制学习的高度。(胡艺)


  相关报道江苏省15名政协委员建议在中学大学推广繁体字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复旦公布"千分考"成绩 苏浙沪入围面试分数线确定
· 复旦"千分考"时间确定 与"三大联盟"笔试不撞车
· 复旦大学"千分考"退场引思 高考改革:不在考几门
· 高校自主招生联考三问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