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博导:“读博”≠“发财”
“现在,博士生和博士生导师都面临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既来自于导师的责任,也来自于学校的学科发展计划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博士数量多了,竞争也加剧了,它推动了学科建设,以及杰出人才、创新人才队伍的发展。”张宜生教授对记者说,“如果你带了四个博士,就得面临着四份压力。”
在张宜生的科研团队里,他更多是担当一个教练的身份。整个科研组是一个亲密的团队,而要结题要做出成果,要带出优秀的博士,拿出优秀的学术成果,都是张宜生面临的压力。
只强调博士论文,相对忽视科研训练的观点在今天已经受到挑战。
“我最向往的博士和博导的交流方式是能定期探讨与博士论文有关的话题、当代一些学术前沿问题,还有就业、生活话题。”北京科技大学的一名博士说,“师门不是冰冷的实验室,应该可以帮助我,包容我,鼓励我。”
张宜生说,博士生论文必须有“独创性贡献”,即所谓“创新点”。对理工科学生来说,博士论文实际是科学(工程)实践的系统化总结,这不是可以闭门造就的。科研项目给了研究生进行科研攻关、创新实践、学术交流和科学总结的机会。
张宜生坦言,中国的创新水平本来相对较低。如今资讯发达了,选择却更艰难了。就科研过程本身来说,博士们进入的课题组都是有一定的科研积累基础的,这是一个前仆后继的过程。博士们到了期限必须毕业,因此也就必须赶时间做科研,否则只能另招学生。在国外,博士读个五年八年很正常,而我国目前的制度还没有考虑到课题进展变化的特殊情况所需要的学制弹性。
同样是做科研,相比自己的那个年代,张宜生认为,现在的博士们更多关注就业问题。在读博的最后一年,许多博士都要花精力找工作,在科研方面容易松懈延误,也有研究生把“读博”当作“发财”的过程,张宜生对此并不认同。“现在有很多读博的人确实发财了。他们在科研上作出一些成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自然也就拥有了财富。但这并不应当是读博的目的。”
文科博导:师生相处亦师亦友
文科素来强调人文关怀,但是导师的课题多了,带的学生多了,导师也可能面临无暇多顾的情况,能够完成本职工作已经难能可贵。
谈及理想的博士与博导关系,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荣军认为,和学生相处最好的方式是亦师亦友,这也是他在教学中一直坚持的。除了学术上的交流以外,他认为老师应当以身作则,给学生一些人格上的影响。此外,通过交流也能够在生活上给予学生一些照顾。
至于学术创新,刘荣军认为脱离现在的体制来谈创新,不太现实。“学生们从小就接受应试教育甚至一直到博士阶段,在很多条条框框的约束下,创新能力的‘新’字有多大实际价值,值得推敲。在老师都难以创新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去创新,这是不现实的。”刘荣军说,“创新需要有更多制度保障。”(项 健 邹一娇 靳晓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