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合理师幼比引领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研究表明,师幼比对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影响不能与其他结构性变量相分离,主要包括班级规模、教师资质、培训、薪酬、工作条件等变量。美国国家教育经济中心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在确保师幼比的同时要控制班级规模。如果班级规模过大,即便师幼比较高,同样会影响教育效果。同时,师幼比对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影响还要受到教师素质的制约。研究发现,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会使师幼比等结构性因素的作用充分发挥,带来高质量的教育过程。英国的有效教学研究发现,影响质量的指标之间相互关联,且多种影响质量的指标所构成的复合质量指标与儿童发展相关。因此,需要关注诸多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因素,在确保师幼比的同时也要注意将班级规模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并注重幼儿教师的质量提升,从多方面着手综合提高教育质量。
2013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对幼儿园全园教职工数与幼儿数之比、各年龄班的班级规模、每个班应配备的教师数和师幼比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份标准所提供的是举办和注册幼儿园应达到的师幼比。如前所述,师幼比有不同的分类,不仅需要关注规定的和注册的师幼比,更要关注实际的和在场的师幼比。有研究发现,教师的在场情况会对幼儿学习的数量和性质产生影响。当有成人在身边时,幼儿更多参与精细复杂的游戏,延长对话时间,并进一步拓展活动。在一定数量的班级教师配备下,教师的工作制度决定了在场师幼比。
当前,我国幼儿园大多是全日制幼儿园,幼儿在园时间一般超过10个小时。虽然大部分幼儿园配备了2名教师和1名保育员或3名教师,但为了保证教师的8小时工作制,幼儿园普遍实行教师轮班工作制度,即上下午各1名教师实际在场参与幼儿的活动,导致在场的师幼比较低。学前教育质量的系统改善,不仅需要政府增加对影响质量的结构性因素的投入,也需要在实践中通过改进管理,以及彻底地挖掘结构性因素的潜力来实现。前一种方式需要长期持续性地大量资金投入和管理,但后一种方式则可在短期内通过提升管理、组织和对既有资源的利用,使用相对较少的费用实现。因此,在执行上述标准中规定的师幼比时,也需要通过建立合理的教师工作制度,确保一日活动中的游戏、学习等主要时段,尤其是需要个别化指导的活动区活动时段至少有2名教师在场,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要,从而提高教师配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为了追求高质量的托幼服务,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认识到师幼比是影响托幼机构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并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逐步规范和提高师幼比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支持和鼓励各类托幼机构都能达标,一些国家做了激励性的制度设计。因此,我国在制定和完善与师幼比有关的政策和法规的基础上,也需要在经费投入和人事管理等方面建立配套的支持性及激励性政策。各级政府要创新体制机制,确保各级各类幼儿园都能贯彻和落实标准,真正推动学前教育事业有质量地普及和发展。(刘焱 李相禹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