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校园动态 > 校园新闻
对话专家林格与校长李玲:校园特色建设红绿灯
2014-09-19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记者:我们注意到,有些学校没有认识到特色不应是静止和一成不变的,而应是顺应时代和外部环境变化动态发展的,在不断地优化内部结构、整合外部资源中探索和成长。

  林格:校园特色的生成,涉及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法论问题。学校特色生成的依据一般有三个:一是学校过往的传统,要把原来最优秀的东西传下来,这是它的起点;第二个就是学校的优势项目;三是如李玲校长所说,在学校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难,在适应新的形势、新的社会环境时,生成了第三个依据。一般校园特色生成很难逃脱出这三个依据。但生成只是学校特色建设的第一个方法,第二个方法是提炼,提炼有时候不比生成差。提炼是个化学名词,即萃取,萃取最精华的部分,这也是一个方法。萃取是有一个过程的,比如说,不断进行变化,进行尝试,进行过滤,最后精华就被提炼出来了。第三个方法是突破,特别是小学,突破很关键。当然,还有其他的方法,如体系法,就是按照其内在逻辑,让内部每一个不同的要素变得和谐融洽,构建出一个体系。比如刚才讲的“和”文化,就是将其怎么样落实在课堂上,落实在德育中,变成“和”的德育、“和”的课堂、“和”的科研、“和”的教学,等等。这也叫贯通法,就是把整个学校文化的核心或者学校特色的核心,贯通在整个体系中,渗入不同的环节中。这往往需要专家支持,将其从理念到实践贯通一致。还有一个合作法,即学校一定要突破围墙,跟科研院校、社区、周边企业,甚至跟政府、家长、专家,跟不同的学术资源、文化资源合作,如北京市现在强调的以东城区为代表整合文化资源为学校特色服务的做法。笼统地说,就这五大法则,但这五个法则未必需要学校全部去做,一般找到其中某一个变成学校自己的法则就成了。

  不避模仿 追求自然境界

  案例讲述:“和”文化怎么对接到课堂上去呢?我们的课堂文化是有掌声、有笑声、有辩论的课堂,笑声是愉悦,掌声是一种赏识,辩论声是关于真理的一种碰撞。关于笑声,我们一个老师,她给自己的教学反思,就是每节课都反思自己课上的笑声。一开始她先让孩子们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要能笑,后来就要求笑得有点“数学味”,再后来就笑得能让老师感觉到自己的幽默,最后,经过两年,课堂上的笑声,成为她课堂文化的一个标志。——李玲

  记者:如果到几个不同地方去了解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学校特色“大而无当”,比如爱国特色、创新特色、进取特色等,很难落到实处,同时也往往造成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学校特色应该立足于自身实际,把特色尽量落到实处。

  林格:很多地方把教育目标定得很大,天天喊,在响亮的口号下做教育。其实,每位校长肯定都清楚,在实践当中,往往小的就是好的,小的就是巧的,小的就是大的。课堂工作中,其实要看是否适合自己。比如说,让课堂有笑声就不适合大学,但比较适合小学低年级。课堂每一个环节都要有特色,就是细节。但好的细节设计必须要做到适合,让师生感觉到舒服,像某节课一定要有固定几次的笑声这样的设计就特假了。因为真正的笑声都在心里,真正的活跃来自思维深处,这就是课堂的真谛所在。为了笑声而笑声,为了活跃而活跃,这是危险的,它会离教学本身越来越远。所以,不管是个人特色、班级特色,还是学校特色,都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则就是适合,要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班级,适合自己的学校。

  至于同质化,可能是一个伪问题。全国那么多学校,有些学校趋同和类似问题不大。一个学校只要在自己区域里有自己的特色就可以了,如果往上推,可以冲出这个区域,在这个市、直至省里甚至全国有特色,这就是很高的境界了。另外,不必担心同质化问题的原因是,学校会根据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不断进行调整,自觉进行优化。

  一般来说,学校特色建设要经过模仿、独创和自然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倒是赞同同质化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先同质化,看看人家搞的是否适合自己,能否结合自己学校实际搞起来,这很好。然后,再看自己优势、传统,或者面对的新问题、新困难进行创新——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对于基础薄弱的学校来说,第一步模仿是最好的选择。进入创新阶段,就要以个性为中心,以品质为基准,进行改善,变成特色学校。最后是忘掉了模仿和创新,变成自然的存在,这时候学校变成了传统学校。传统学校是不需要有特色的,它就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现在一般的学校强调特色,说明其还不成熟,没有成为传统学校。如北京的天坛东里小学是北京做得最好的书法学校,但现在从来不讲自己是书法特色学校,因为它已经获得了整个社会的认可。

  注重形式 做到好吃好看

  案例讲述:一开始做“和”文化特色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和”文化主题大厅,中间一个大大的“和”字,对于到底用什么字体,我们讨论了两天。后来,我们选择了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一枚纪念币上的字体,这个字体体现了“和”的足迹与个性以及它的时代品格和艺术特色,于是“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校训就很好地表现出来了。——李玲

  记者:在实践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些学校,跟同质化做法相对,为了特色而特色,标新立异的,剑走偏锋,有点像形象工程。

  林格:我比较主张做“又好吃又好看”的教育。形式是需要的,形式有时候往往大于内涵。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形式从来都不脱离内涵而独立存在,尤其在学校内涵发展中,争创优质学校,一定要注重形式。但是只抓“好看”,这叫“好看”的教育,更重要的还要“好吃”,就是要具备管用、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有利于促进个体成长、有利于推动学校品质提升的一些属性。这里面有一个比例,就是三分好看,七分好吃才好。

  有时候我们经常去纠结“为了什么而什么”,包括很多人觉得我们不要形式只要务实。其实,现在我们处在一个多媒质的社会,有时候语言很难沟通,而从形式上、活动上就特别容易沟通。因为形式上特别漂亮,就更容易吸引人来沟通,所以,追求形式还是必要的。比如,李校长“大家不同,大家都好”这个校训的提炼,其实是化用了“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16个字,成为了适合小学生接受的8个字。对于校训或者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我做了很多工作,在形式上就要求达到如下几个标准,即“一听就能懂”,“再也忘不掉”,“从来没想到”,“用起来真有效”等。如郑州七十四中,它的办学灵魂就是“中的精神”,重庆市沙坪坝区莲光小学校训则是“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几个标准中,“一听就能懂”这条特别重要,就是一定要重视彰显特色的校训的传达力。当这个“魂”一旦树立起来以后,其他如课程特色、课堂特色、教师特色、科研特色等,就很容易一个一个地串起来,从而将其渗透进学校的每一个细节中。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7个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立
· 专家:人工智能将开启“智慧教育”新模式
· 专家解读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 专家何以成砖家 少数学者的雷人话从何而来
· 评论:专家,有话请好好说
· 专家介绍之 傅国亮
· 专家介绍之 李希贵
· 专家介绍之 王生
· 专家首次测出底偶素家族能量最低粒子
· 专家指出非洲发展生物燃料的潜力巨大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