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的10个学生中,最大的13岁,最小的9岁,分两个年级,来自范家台的三个自然村。学生中家最远的,每天一个来回要走10多公里山路,路上一般见不到一个人。
9时30分,杨双成走到村口,寒风中,他希望孩子们能安全赶到学校。
10名学生是他和另一名叫李金祥的代课教师从三个组挨家挨户求情叫来的。李金祥今年42岁,比杨双成大两岁,住在另一个村子,因为县里正在搞“撤点并校”,他所在的教学点被撤了,上面安排他来了范家台村。这样,他每天需要翻一座大山走十余公里山路。
李金祥说,村民的工作很难做,去多了把人家感动了,人家才松口:“看你们太辛苦了,让娃跟你们上几天学吧!”老师被噎得无语。村民不是反对孩子上学,而是在他们看来,上学没有用处。有的家庭竭尽全力供一个孩子上完初中,就没钱供了,孩子只有回到村里务农。务农的孩子成为许多家长教育孩子或者与代课教师“理论”的依据。
李金祥和村里的支书已将自己的孩子送出了大山,一个在县里读高中,一个在宝鸡市的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李金祥的想法是:我是农民,但我想让我的儿子成为工人,给村里人做个榜样。
中午11时,学生们到齐了,室内炉火很旺,炉子里的木材是孩子家长送到学校的,有的湿,有的干。两人分工明确,李金祥教数学,杨双成教语文。课间休息,孩子们玩的是传统的“丢手绢”游戏,两个教师也参与,被抓住者,唱歌、背诵唐诗都可。
中午12时30分,我们要离开范家台村了。本打算出山后到老虎沟村希望小学采访,杨双成担心天黑前赶不到老虎沟村,建议先到银科村留宿一夜。离开时,山里的孩子自动排队,用他们特有的方式为我们送行,怕见生人的孩子们在短短半天时间里,与我们拉近了距离,一个个眼神里,晶莹剔透的是山里孩子特有的纯洁与美丽。
老虎沟村希望小学 17岁的代课教师
初中毕业生闫丽英:第一次听学生称自己“老师”,害羞得脸红;130元的工资没考虑太多,就是“想锻炼一下”。
记者眼中的小老师:她简直像个孩子,不足一米六的个头,身着粉红色外套,脚踩小女生常穿的粉红色鞋子。
下午5时许到达银科村教学点。这里只有王老师一个教师,20个孩子。每上10天课,放假5天。每次回家,王老师要走两次山路,坐一次车,40公里。
19日中午,我们终于辗转到老虎沟村希望小学。校长办公室,一个女孩敲门进来,校长曹铁虎介绍,她叫闫丽英,17岁,教龄已经有一年,也是学校两位代课教师中的一个。记者愣了一下,她简直像个孩子,不足一米六的个头,身着粉红色的外套,脚踩小女生常穿的粉红色鞋,如果没有校长介绍,我们肯定以为她是一位学生。
闫丽英有些害羞,也略显紧张。她说自己家就在离县城不远的天成镇。去年初中毕业后,因为母亲突然病重,父亲又忙农活,弟弟上学,她不得不退学回家照顾母亲。母亲离世后,闫丽英没再回到学校。
命运纯属偶然。
去年开学前,学校缺教师,“学生等着开课,怎么办?”身为校长的曹铁虎有些发愁。“找代课教师!”曹铁虎想。从朋友那里得知闫丽英的情况后,曹铁虎认为她是个不错的人选,于是上门拜访。结果,年仅16岁的闫丽英被“请”到了学校。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去当教师吧!”闫丽英说,当时她没多想。可是来了之后却发现,当教师不是那么容易。她说,第一次听学生称她“老师”的时候,她害羞得脸红。一年,记忆淡去了很多东西,可是第一次讲课却永远铭刻在闫丽英的脑海中。那是一堂一年级的语文课———《我是足球》。“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我不知道该怎么讲!”闫丽英说,幸好上小学时学过这篇课文,想想自己的老师是怎么讲的,她努力回忆,把老师当年讲给她的,又讲给孩子听。一节课下来,闫丽英满头大汗。
“闫老师也有哭鼻子的时候!”曹铁虎说。除了一年级和学前班,闫丽英还给四年级带课,但初中毕业的她显然难以胜任,稍复杂一点的数学题,她就难住了,红着眼睛跑去找有经验的老师求助,这个时候,闫丽英会和其他学生坐在一起,听老师讲课。
“她年纪还小,再锻炼几年就好了!”对于闫丽英,校长和其他的老师都报以宽容的态度。而闫丽英自己,也觉得知识越来越不够用。当了一年代课教师,闫丽英说自己变化很大,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也意识到了作为老师,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每月130元的工资低不低,她说没考虑太多,“年龄还小,想锻炼一下”。
当记者告诉闫丽英,国家要逐步取消代课教师,实行全员聘用制时,闫丽英抿着嘴笑了笑,沉默几分钟后说,对于将来到底怎么办,她也没有想过。 文/记者 卢兴江 刘海宏 图/记者 卢兴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