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通电不通路的范家台
范家台村组长:两年前县里出资8万元修了一条简易路,没想到几场暴雨把路冲断了。村民们买一袋食盐,都得徒步到20公里以外的甘肃境内,“我们落后了100年!”
记者“落户”范家台:在代课教师杨双成家,吃了两碗酸菜玉米面片。
杨双成是我们见到的第一位代课教师,住在范家台一组。范家台村有三个组,相隔最远有10公里。见面时,杨家刚刚做好晚饭,晚饭是酸菜玉米面片,玉米面是他家一年四季的主粮。他家屋里堆的、顶棚上挂的和室外房檐下悬着的,全是玉米。
杨双成说村里人没有吃白面的命,原来种过几年小麦,但没等熟,就全给野猪吃了,野猪是保护动物,村里人不敢打。
“饿坏了吧?来,吃饭!”杨老师的爱人很热情,盛来饭。面片的颜色是黄的,里面有洋芋和酸菜。她说,酸菜半年腌一次,一大缸酸菜可吃半年。
太饿了,我们每人吃了差不多两碗。杨双成很快就吃完了,他说,真是对不起,村里只有这些东西。
范家台约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沿山依势分布有11个自然村,总人口约为250人。村民们磨面、榨油或即使买一袋食盐,都得徒步到20公里以外的甘肃境内,或者30公里以外的县属关山管委会店子坪去。
杨家有6口人,夫妻俩,64岁的母亲,和三个子女。母亲患病,腰总是呈90度弯曲。大山和贫困破灭了老人治病的梦想。
堂屋的角落里,一辆老式自行车落了厚厚一层灰尘。路被洪水冲断后,现在它只能证明自己曾经是村里少有的最先进的交通工具。
范家台原本有路,两年前,陇县曾出资8万元,修了一条从山外通往范家台村的简易路,年初村民们也曾按人头集资,每人5元,购买炸药、雷管。村干部带头,扛锄头,背干粮,半年挖出了一条约8公里长、由甘肃清水县境内通往村里的路。
然而,突如其来的几场暴雨,让村民们走出大山的梦想再次化为泡影。“要想再修路,恐怕就难了。山崖上修,工程要比以前大几十倍呢!”村组长赵小明说。
村民们仍旧很少出山,一方面,没多少钱,另一方面,来回徒步在路上的时间差不多要一天。
晚上,杨双成点燃煤油灯备课。煤油灯就像寂寞的萤火虫,散布在整个村子的几个地方。在漆黑的夜晚,只有通过它,你才能知道深山里有一个村子存在。其实,范家台曾经通过一阵子电。然而,柴油耗尽后,电也就没了。“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我们已落后了一百年!”赵小明说。
10个学生的范家台教学点
代课教师杨双成:学生是挨家挨户求情叫来的,最大的13岁,最小的9岁。家最远的,每天一个来回要走十多公里山路,路上见不到一个人。
记者感受孩子的纯真:课间休息时,孩子们玩的是传统的“丢手绢”游戏,两个教师也参与,被抓住者,唱歌或背诵唐诗。
凌晨6时杨双成起床,两小时后,要给孩子上课,但是,他担心的事发生了。就在他打开房门时,看到大地白茫茫一片。“下雪了,孩子们又要受苦了!”杨双成好心痛。回到大炕上,杨双成从口袋里抽出一片纸,找来烟袋,拈出一撮烟,边吐口水边卷,卷好,掐掉头,点燃,大口大口吸起来,眼里充满焦虑。
教学点就在杨家隔壁一个破败的院子里,只有10个学生,村里人习惯把它称为“范家台小学”。在村民们看来,小学要比教学点大得多。就在这里,代课教师杨双成3年来共送10余个孩子走出了大山,接受小学高年级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