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师范教育 > 中师教育
深化师范教育改革构建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课程体系
2001-08-23    王永胜\吴明江

字体大小: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师范教育承担着为中小学培养师资的重要任务。

  在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验中,我们深深感到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是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是师范教育改革应当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在开展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主要抓的是在职教师的岗位培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深深感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不能仅仅限于岗位培训一种方式。更主要的是抓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应当成为我国师范教育的重要任务。构建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课程体系,是师范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师范教育要适应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把课程改革列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面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致力于提高未来农民的素质,为农村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是:

  在课程目标上,要依据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要求,提高农民特别是新一代农民的素质,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要适应农民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既要搞好普通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的生活与发展奠定文化基础;又要加强农(职)业技术教育,使学生掌握一门或几门实用的专业技能,成为能够运用科技知识、通过创造性劳动富裕起来的新一代劳动者。

  在课程内容上,主要是加强以劳动技术教育和农(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爱农务农教育,使劳动技术教育和农(职)业技术教育紧密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农民科技致富的需要。

  在课程实施过程上,主要是使普通文化课程密切联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使学术课程与技术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劳动技术课和农业技术课与农业生产过程密切结合,使教学做合一,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农业生产劳动和为农民服务中学习农业科学知识和农业技术,增强爱农务农的意识。

  在课程评价上,主要是重视对实践能力的评价,注意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农业生产技能。一些地区还把“绿色证书”制度引进了农村初中,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初中的评价制度。

  目前,在一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地区,农村中小学不仅承担着普通教育的任务,而且承担着农村教育的任务。农村中小学已成为社区(乡、村)文化教育的中心,成为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的结合部和农科教结合的主要载体,是促进农村社区教育、文化、科技乃至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农村中小学的课程不仅面向在校学生,面向往届毕业生,而且面向社会其他成员,使农村社区的教育信息环境得到了优化,教育信息资源得到了较充分的利用,为逐步形成农村社区的“终身学习体系”奠定了基础。

  在这些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的一般素质,而且要具有热爱农村、农业、农民的思想感情,树立为农村教育奋斗终身的坚强信念;要掌握一至两项农村实用技术,懂得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科学方法,能够为农民科技致富提供咨询服务,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能胜任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而且能承担1-2门农职业技术课程。这样的教师才能适应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适应教育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要求。

  传统的师范教育课程,仅仅面向普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基本上没有考虑到农村中小学教育对师资的特殊要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绝大多数的师范院校至今没有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师范院校开设的课程除了与普通中小学学科课程相对应的专业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外,基本没有设置与农村生产生活相关的课程。许多师范生既缺乏从事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思想准备,又缺少从事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技能和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大都流向了城市和发达地区,而最需要师资的农村中小学却很难招聘到有较高素质的师范毕业生。长此以往,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的状况难以改观。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建立吸引高素质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工作的机制,另一方面,还必须改革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使师范生具有到农村中小学从教的思想和能力。

  二、师范教育课程改革应有的理念当前,根据国际师范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要求,师范教育(特别是一些以为农村中小学培养师资为主的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应当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着眼于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建立适应21世纪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课程教学体系。这是基于以下的教育理念:

  1.终身教育的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报告明确提出,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Life Long Learning)“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人口构成的变化、家庭生活的变化、城市化、高学历化以及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等趋势已经或正在转变成为现实。这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即发展。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明显。启蒙教育和继续教育没有了明显的区别。了解他人,了解世界和社会,和平交流,和睦相处成为人的基本需要。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与人相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成为未来(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人的一生就应该是不断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一生。那种“培训一次、就业一生”的情形正在成为历史。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专业(职业)也毫不例外。而且,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无论担任何种学科,都应该着眼于为学生未来的持续发展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素质,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到教育教学的各方面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承担未来基础教育工作的任务。师范毕业生成长为合格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过程,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师范院校的课程必须着眼于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这一理念成为我们改革师范院校课程体系的基本的、重要的据。

  2.全民教育的理念教育机会均等是未来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义务教育的普及,确保适龄儿童都接受相应的教育。尊重每一个人受教育的权利,使教育由“选择”、“应试”转变为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人的创造潜能,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和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杜绝歧视、偏见和学业不良或学业失败、辍学,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在各自的水平上有所发展和进步,应该成为未来教师的一项主要任务。因此,为了每一个农村孩子发展的全民教育理念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最基本的教育信念。因而也是构建师范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

  3.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理念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担负着特殊使命。当我们反省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成败得失时,清楚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严重地妨碍甚至扼杀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实践能力正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分水岭。当我们反思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教育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师范院校在培养未来师资方面存在的种种缺陷。因此,改革师范院校课程教学体系,必须着眼于对教师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统一”为指导思想,学习、实践、研究三位一体,建立有针对性、实用性、发展性、选择性的课程教材体系,以满足师范毕业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4.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理念师范院校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为基础教育,特别是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理念。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首先,师范院校课程改革必须瞄准未来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教育的问题,实质上是农村教育的问题。而师资水平低是农村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为农村培养师资就成为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从培养目标到课程结构体系,都应该充分考虑广大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培养既能胜任普通文化课教学,又能承担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的教学,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应用技术类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密切联系农村实际,渗透职业技术教育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上,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劳动感情、劳动习惯,逐渐形成为农服务的观念和本领。

  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以克山师专为例克山师专是黑龙江省属的一所普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近年来,该校坚持面向农村办学,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改革课程结构体系,在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农村初中教师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受到教育部和省里的表彰。他们从专业课程改革入手,构建了培养农村初中教师的课程体系。

  ㈠以为农村初中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师资为培养目标,课程改革伊始,该校广泛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听取毕业生所在单位反馈回来的意见,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教学改革大讨论。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专业思想不稳定,学师不爱师,更不愿到农村当教师,不愿学劳动技术课的倾向,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学科知识体系完整,理论脱离实际,特别是脱离农村实际,专业知识结构单一,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该校依据“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的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的重点,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基本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认真分析了办学指导思想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面向农村办学,为农村基础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的办学方向。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⑴结合各专业特点,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实践,亲身体验农村教育改革对新一代教师的要求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科技的渴求;⑵邀请一些农村优秀教师和农业技术方面的专家,举办农业科技研究及应用前景和合格农村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等方面的讲座;⑶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围绕专业思想教育这一中心,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人民、爱教师职业,特别是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⑷在各系师生中开展关于如何面向农村,结合专业特点,加强劳动技能和职业技术课教学的大讨论。

  在此基础上,各系、各专业以新的理念调整改革课程结构,构建了培养农村初中教师的课程教学体系。

  ㈡改革课程设置,强化职教因素克山师专为了培养适应农村初中教育改革需要的教师,注重改革课程设置,增设应用型课程。下面着重介绍该校生物专业的作法。

  首先,把培养合格农村初中教师作为专业培养目标。在《生物专业人才质量规格》总则中,明确规定生物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胜任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和相关职业技术课的、能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合格农村初中教师。分则具体指出:生物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与生物专业相关的职业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掌握一定的农业科学知识,具有胜任与生物专业相关的职业技术课的能力、普及推广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和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

  其次,根据培养目标调整了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⑴加强基础课程,增加应用课程,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调整后的课程结构中,增设了《经济作物栽培》、《经济动物饲养》、《农园管理》、《土壤与肥料》、《食用菌栽培》等课程。⑵在本专业的基础课中渗透职教内容。例如,《植物学》中在植物分类部分增加主要经济作物及农田杂草的鉴定与分类、可食类和有毒类真菌的识别与鉴定、药用植物的识别、鉴定及应用等。《植物生理学》课中增加有关植物激素、化学除草剂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原理、施肥原理、无土栽培技术等。其他课程也都制定了渗透职教和农村实用知识的纲要。⑶调整有关课程的时。增加应用技术课后,适当压缩一些课程的学时,相应增加另一些课程的课时。

  第三,制定课程标准,规范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为保证新增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分别制定了新增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各专业基础课渗透职教内容的大纲,使这些课程内容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避免出现讲授内容的随意性和因教师而异的现象。大纲对这些课程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达到的目标、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等均作出明确规定,作为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依据和教学评价的依据。

  ㈢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师范生的从教能力为了培养师范生胜任文化基础课教学特别是农职业技术课程教学的能力,克山师专强化了教学实践环节。

  1.加强实验课教学。该校注重提高实验课的开出率,改革了传统实验课教学模式,增加了针对中学生物教学的实验和与农村办学条件相匹配的低成本实验,而且从材料的搜集、药品的配制、实验操作的全过程都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加强教学法课教学,狠抓学生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从教能力。根据生物学科特点,把生物绘图课纳入教学计划,加强了学生生物绘图能力;通过动植物野外实习,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熟练地掌握当地动植物种类的识别、鉴定和标本制作方法和技能,学会了野外工作的方法。

  3.充分利用校办农场等学农基地,进行教学实践,学习劳动生产技术。为了使学生熟悉农业生产过程,该校组织学生实践了春种到秋收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参与了小麦、马铃薯、大豆、白菜种植管理和良种繁育、大棚蔬菜种植与管理、土壤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技术等十多个项目。与此同时,利用学农基地开展科研活动,提高教师、学生的科研水平。

  4.建立实践基地。为了拓宽实践领域,学校与克山小麦研究所、马铃薯研究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啤酒厂等单位开展横向联合,确定合作项目,建立了实践基地。学校还把当地的种植、养殖专业大户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到实践基地参观、学习、考察、劳动、实践,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

  克山师专的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该校的毕业生,乐于到农村中学从教,胜任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农村中学这块沃土上健康成长。他们在农村中学的教育改革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和好评。

  克山师专的经验,为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提供了范例,使我们看到了一种适应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需要的师范教育新模式。该校经验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急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之所急,应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之所需,为农村中小学的发展做出了师范教育应有的贡献。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