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人物 > 人物
著名文史专家、红学家冯其庸逝世 享年93岁
2017-01-23  中国青年报  

字体大小:

  原标题:冯其庸去世 一生系“红楼”

  再过十几天,就是红学家冯其庸的93岁生日,出生于1924年2月3日的他,研究了一辈子《红楼梦》。几天前,北京飘了一场小雪,像极了《红楼梦》里写的,“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入泥怜洁白,匝地惜琼瑶”。书里的雪停了,看雪的人四散零落;北京的雪也停了,1月22日12时18分,著名文史专家、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冯其庸先生在北京逝世。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江苏无锡县前洲镇人。出身贫寒农民家庭的他经历坎坷:幼年失学,放羊种地,但一有时间就不忘读书,“书读得很杂但却读了不少”;从小学到中学,一路读读停停,其间又经历了抗战,1946年春,终于考入无锡国专。

  他常说,在无锡国专读书的3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在这里,得遇许多名师指点,奠定了走上学问道路的基础。1954年,在无锡第一女中任教的冯其庸,被调到中国人民大学任国文教师,开始了真正的学术之路。

  在红学研究方面,冯其庸著作颇丰,他还曾任中国红学会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红楼梦大辞典》主编,并主持校注出版了现今阅读量最大的一个《红楼梦》普及本——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新校注本(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而他的研究领域并不止于红学,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历史考古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为《红楼梦》撰写的前言中,冯其庸第一句就写道:“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是最复杂的作家,《红楼梦》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

  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副编审胡文骏表示,冯其庸对于《红楼梦》版本,尤其是抄本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石头记脂本研究》一书中,书中不仅有对《红楼梦》复杂的版本系统缜密细致的探析,还讲述了一些珍贵版本的来龙去脉,例如己卯本散失部分的发现、列宁格勒藏本(现一般称“俄罗斯圣彼得堡藏本”——记者注)通过影印方式“回归”祖国的经过等等。

  在《石头记脂本研究》自序中,冯其庸写道:“家世研究和抄本研究是两大前提。不了解曹雪芹的家世和他自身的遭遇,就无法理解他的这部书;不研究《红楼梦》的早期抄本,不确切掌握曹雪芹的文字,就无法对曹雪芹的思想和艺术作出切实的评价。”

  在胡文骏的回忆文章《冯其庸先生的红楼梦研究》中,记录了这样一段往事:1967年12月,“文革”正炽,被关押在北京西郊的冯其庸趁监管稍松弛之机,悄悄开始抄写影印庚辰本《石头记》。伴随着激烈的武斗风雨,冯其庸每天深夜坚持以蝇头小楷,依照原书款式以朱墨两色抄写这部他最珍爱也是最重要的《红楼梦》早期抄本。直到次年6月,抄写工作方告完成。

  胡文骏写道:“冯其庸在‘文革’风雨中抄写庚辰本《石头记》,是要‘为曹雪芹留此一点心血’,当时若被造反派发现,后果不堪设想,可以说,那时的冯其庸已经把性情乃至生命系于这部珍籍。

  其后的数十年,有各种《红楼梦》的重要版本经他之眼、之手、之笔呈现于世人面前,他的深情早已融入这些承载着中华文化精髓的芸帙缥缃。”

  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冯其庸曾回忆,自己读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时,被这位圣僧以万死不辞的勇气赴西天取经的精神所震撼、感动,这精神不知不觉在他年少的心里种下了求学求真的种子。“予少读玄奘法师传,遂仰之为师,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也。”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中国高校百万元重奖颁人文社会科学教授
· 人大校长纪宝成兼任国学院院长 冯其庸卸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