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睿:教育企业研究院首先要与企业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并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其次要盯准市场。它的衡量标准不是专利数目,而是能够拿出多少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
企业成立研究院,旨在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事实上,创新有三种情况: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工程创新。理论创新,价值非常大,但不是特别容易做,也不是每个都有价值;技术创新,侧重技术方面,很多技术型企业都在做;工程创新,重在如何把技术的市场价值体现出来。我认为,企业研究院应该更注重工程创新。
记者:对一个企业研究院而言,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肖睿:研究院作为一个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团队,最重要的是风气。风气正了,其他的都好办。风气、价值观没有问题,这个团队就是有战斗力的,所以从最开始就要把好关。我经常跟员工讲,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有人坏我们的风气,能力可以培养,流程可以完善,风气坏掉了只能把人解散了重新开始。所以,文化风气是一个研究院最核心的因素。好风气能够吸引到好人才,好人才在好风气下才能发挥他的价值。技术人员或多或少存在文人相轻的陋习,这就需要注入团队意识、协作精神、融入感等很多优良风气。这说起来容易,真正落实很难。
记者:近来设立研究院的教育企业似乎在增多。
肖睿:是的。很多企业想让创新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自然而然就想到成立一个研究院。对一家教育企业来说,研究院的实质性作用是长期同步地提高创新能力。再就是宣传作用,对一家能够成立研究院的企业来说,外人会觉得这是一个重视创新的企业,在市场上也是一个宣传。
但研究院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事,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符。所以,研究院不能不做,也不能一窝蜂地做,它跟一个企业所在的行业、发展阶段、商业模式、企业文化都是相关的。如果一个企业以渠道代理为主,那它就不需要研发。如果一个企业以实体产品或服务产品为主,那么它就需要一个很大的研发机构。成立一个研究院很容易,挂一个牌子,招一些人即可,但真正让它发挥作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记者:很多教育企业没有成立研究院,而是设立了研发机构。二者有何区别?
肖睿:一般研发机构对项目失败的承受力很低,风险高的事情不敢做。研究院能够承受这个风险,它可以投入人力物力做前期研究,为企业提供战略支撑。这也与企业的商业模式有关,企业需要在产品上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同时它的现金流也能支持这种高投入高产出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