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民办教育 > 民教新闻
民办高等教育法亟待制定
2002-04-19    张化本

字体大小:

    1997年国务院出台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对支持和引导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条例》中的一些条款目前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修改和完善。由于《条例》不是法律,无论对办学机构还是政府部门都缺乏强制性约束。因此,为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制定一部民办高等教育法,以规范民办高校的办学行为和政府部门的管理行为。我个人以为民办高等教育法应强调以下内容:

    一、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机构。我国基础教育在世界上成绩显著,高等教育仍明显滞后。据统计,1999年我国就业人口7.06亿,文化程度在大专及大专以上的仅占3.8%,这一数字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人口多,年度公共教育经费仅占世界的1.5%,而全日制在校生又占世界的20%。这种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使我们只能将有限的经费优先用在基础教育上。“十五”时期是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高等教育承担着满足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紧迫需要的重任。要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仅靠国家投资是很难办到的,必须实行公办与民办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因此,《条例》中“国家严格控制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机构”一条,显然与形势需要不适应,制定民办高等教育法时应强调国家大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高等教育机构。

    二、强化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公平竞争的社会法制环境。《条例》第10条规定:“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及其教师和学生依法享有与国家举办的教育机构及其教师和学生平等的法律地位。”但是这一条在具体实施中往往不能完全落实。在建设征地、校舍基建、税收减免、助学贷款、跨区招生、学生半票等方面,民办高校往往受到歧视,不能获得与公办高校平等待遇。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世贸组织,国有、集体、非公、三资等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都将在同一游戏规则下公平竞争。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也应在同一规则下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制定民办高等教育法时应对此予以强调。

  三、鼓励社会资金投资民办高等教育。当前制约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金短缺。民办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应该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但不以营利为目的并不等于不能赢利并获取适当回报。应该看到,目前社会上存在着投资教育的巨大潜力和积极性。如何采取措施通过给投资者一定比率回报来鼓励社会资金积极投资高等教育事业,同时又限制其牟取暴利以维护教育的社会公益性质,应是制定民办高等教育法中需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加强对民办高校的规划、指导、管理、监督。针对一些民办高校中存在的自发办学、盲目发展、专职教师少、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等问题和家族式管理、财务混乱、过度宣传、争抢生源、牟取暴利等不规范行为,拟定的民办高等教育法应做出相应的法律规定。要规定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要统筹规划,并在分析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对其专业设置、发展规模等给予指导;要明确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并据此对其办学资质严格审批;要对民办高校的办学方向、教学质量、教师资格、专兼比例、收费标准、财务状况等进行严格监督、检查、考评、审计,并采取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要严格查处,以保证民办高校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北京第六家民办高校获准设立
· 民办高校成长遭遇不平等竞争
· 为民办高校创造公平发展环境
· 河南:民办高校的学生同样可享受助学贷款
· 北京:112所民办高校获招生资格
· 全国民办高校网开通
· 首届民办高校展正式开始
· 六所民办高校全国统招 颁发国家承认学历
· 打造首都民办高教品牌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