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试点学校”
通过调查发现,早期选择的“试点学校”由于基础较好等原因,目前生源状况较好,从而有比较稳定的经费来源,由于经费投入较多,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也逐步提高。现提供其中一所学校的数据,以作案例。该校1996年改制,在校生为近2000人,目前,该校在校生已经接近3000人。1996年该校总收入为430万元,到1999年总收入已经达到2055万元,其中学杂费收入1996年为87万元,占其当年总收入的20.2%,到1999年,学费收入达到1022万元,占其当年总收入的49.7%;政府拨款的比例由1996年的50%下降到1999年的20.8%(1999年政府拨款主要为专项基建费)。该校四年中累计支出设备购置费1031万元,1998年和1999年的基建费分别达到650万元和850万元。有如此大规模的建设为基础,可以想见,该校的未来发展一定让人充满信心。
3、“基础薄弱学校改办特色学校”
该校也是1996年改制,为美术特色学校,学校规模不大,1999年在校生为322人,其1996年的事业收入为131万元,到1999年增加到291万元。在1999年的收入中,学费收入为263万元,占90.4%,说明学校已经基本上是靠学费运转。该校1997年收入为191万元,支出为93万元;1998年收入为237万元,支出仅134万元;1999年收入291万元,1-10月的支出只有140万元。以上情况说明该校在收支方面还有大量的盈余,这也是进行大规模建设的基础。
三、初步结论:拓展民办与公办之间的空间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所有北京市“民办公助”学校收入和支出均逐年增长,所有学校收入均高于支出,各学校都有不同数量的节余。说明改革之后,到目前为止,这些学校都没有出现严重的财政问题。
第二,从经费来源看,“民办公助”学校中政府拨款比例逐步下降,学费所占比例逐步提高,所调查学校各种自筹经费所占比例已经接近90%,说明这些学校已经基本上可以依靠自身能力解决经费问题。同时也说明这些学校通过改革,为政府节省了大量教育经费。
第三,从经费支出状况看,“民办公助”学校的日常经费和建设性经费支出的绝对数和相对比例均明显高于公办学校,说明这些学校在经费支出方面十分重视教学工作和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这也使“民办公助”学校在与公办学校的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不断得到巩固。
第四,从教职工劳务分配状况看,“民办公助”学校教职员工的收入明显高于公办学校,这将但高出比例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从中还看不出教育经费大量流入个人囊中的迹象。另一方面,由于有工资待遇方面的优势,“民办公助”学校与公办学校相比,在争取优秀师资方面也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通过实际调查也证明,由于在办学经费、办学条件、师资、教育管理、办学特色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北京“民办公助”学校普遍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学校生源状况良好,师生对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比较肯定,对学校的发展前景也比较乐观4。通过分析,也可以发现,这些学校的发展也有其特殊的背景和条件,其中至少包括:北京民办学校数量较少、收费较高;北京市实行小学升初中“就近入学”政策,学生对学校的选择权较小;北京居民对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比较迫切,且有相当比例的家庭具有相应的支付能力;政府限制“民办公助”学校数量的增加从而限制“教育供给”,等等。尽管如此,通过本研究还是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只是两个极端,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学校有其特有的优越性,应该大力拓展民办与公办之间的空间。这种拓展可以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政府增加对民办学校的资助,以促进我国民办学校健康发展。
2、加强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可以通过承包、合约、合作等方式,适当引入企业经营机制,提高学校办学效率。
3、允许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对现有公办学校进行教育投入,使学校经费来源多样化。
应该强调的是,民办并不等于效率,公办并不等于公平,要充分发挥各种力量办教育的积极性,并在有效地保持教育的公平与效率,也必须民办与公办的数量、结合方式等方面作更多的探讨。
注:
1 李金初、马宏欣:“公办学校体制改革的形式探索”,《教育研究》1999年第八期
2 王文源等:“北京市公立中小学‘转制’问题初探”,《教育科学研究》1999年第三期
3 余新:“九十年代美国公立学校私营化”,《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第三期
4 详细材料请参见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编:《中小学“民办公助”办学体制改革理论探讨与实践》第60-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