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研究
教育论坛:加强中小学生生命教育培育健康人格
2009-04-27  中国教育报  翁铁慧

字体大小:

  作者简介:翁铁慧 研究员,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

  ●在新形势下,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很多烦恼,迫切需要生命教育予以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健康人格。

  ●生命教育不是一门课程或一项主题活动,而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所有课程和活动中的生命教育内涵,激活这些原本就蕴藏在学科教育和主题活动中的生命教育内容,以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由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生命教育意识相对薄弱,这使得部分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模糊,与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不足,直接导致了心理问题的产生。最近发生的个别青少年学生因各种原因而轻生的事件,再次引起了社会对生命教育的关注。

  加强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新形势下,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烦恼,迫切需要通过生命教育予以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健康人格。这些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笔者归纳有以下5个方面。

  一是身心发展不平衡。大部分青少年营养摄入过度,生理成熟度明显提前,心理成熟度相对滞后。二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价值认识模糊。不少学生对生命产生的过程了解不多,对生命的意义理解不深,不懂得生命的唯一性与珍贵。三是应对竞争压力的心理素质不强。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学生家庭经济背景差异趋大,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心态失衡;面对升学等压力,部分青少年厌学情绪增长。四是“代际差异”日益加大,一些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变化认识不足,导致了学生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五是消极亚文化和网络虚拟生活的负面影响。一些庸俗的影视文学作品,对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产生负示范效应;虚拟化的网络生活使学生混淆虚拟和现实世界,使其对生活产生错位,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这些问题,很多都可以通过生命教育的方式进行有效解决。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目前不少学校的生命教育在内容和形式等各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位现象。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构架,很少涉及性别教育、美感教育和性心理、性道德教育等。同时,生命教育对象覆盖不全面,一些学校认为生命教育的对象往往只是青春期的学生以及大学生,而实际上,应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展开。此外,很多教师关于生命教育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比较陈旧,跟不上生命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也影响了生命教育开展的效果。

  为此,上海将生命教育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整体构建了十二年一贯的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科学体系。自2005年正式颁布《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来,上海在全市全面深入推进生命教育已有4个年头。4年来,上海市形成了一些特色,也取得一定的成效。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调查显示:超半数中学生认为生命教育见效甚微
· 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2014新年生命教育主题活动举办
· 舆情解读:应加强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
· 让学生写遗书也是一种生命教育
· 心理磨砺和生命教育的课程不可或缺
· 教育应补上敬畏生命的一堂课
· “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应用研究”在北京开题
· 国内“死亡教育”处缺失状态 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 中小学语文"人文阅读与生命教育"特色课程和教学研讨会举办
· 徐向东:让艺术教育浸润心灵,让生命更加灿烂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