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这对教师的要求是不是更高了,对教育部门有什么要求?
高洪:这就要求所有教师既具有学识魅力又具有人格魅力,深入把握本课程的知识体系,深刻认识本课程的内在规律,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讲课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和学校评价一堂课不只是看知识、技能传授得如何,还要看是不是挖掘了育人资源,实现了育人功能。
记者:社会实践在中小学德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融入?
高洪: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形式,是中小学生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学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等,这些都可以也应该在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源中进行。
开展社会实践,要挖掘课程和社会两个资源,牵动学校和社会两个力量,实现中央8号文件描绘的全党全社会共同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政策推动,着力解决限制中小学社会实践的安全、经费、时间、场所等薄弱环节,整体推动,为学校开展社会实践创造条件。要营造氛围,在全社会倡导凡是社会公共资源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中小学教育服务的理念。要建立机制,各有关部门以及行业主管机构,要制定具有各行业特色、可供中小学上课的社会实践基地标准和实践课程实施方案,并建立一批示范基地,挖掘学科和社会两个德育资源,用社会实践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串联起来。
相关内容>>袁贵仁: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
>>“北京精神”课程将成北京市中小学生必修课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推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