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研究 > 专题研究 > 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性教育增加避孕知识
2001-11-13    

字体大小:

  今天上午9点,北京市青春期性教育展在中山公园五色土西侧厅内开幕。昨晚记者探营时发现,与以往的青春期性教育展览相比,本次展览有重大突破:70块展板中首次出现了“紧急避孕知识”、预防艾滋病和性病的知识等以前曾被视为对少男少女们“避谈”的敏感话题。  

  此前有资料显示,近年来有的妇产医院做人工流产和早孕药物流产的妇女中,年龄在13岁至18岁的少女已经占到六分之一。尤其是在暑假过后,来医院做人工流产的女生会明显增多。  

  在有关性心理的展区,记者看到的全是青少年关心的话题:针对网恋,专家会介绍其危害;针对有些女孩子对比自己年龄大的男性产生的“长者恋”,也有精辟的心理分析及解决办法;针对爱情与友情的界限,专家们也有一种观点提供给青少  

  北京市计生委宣教中心副主任袁铁祥告诉记者,这些展板是青春期教育专家与计生委的专家们一起协商拟定的。针对的主要也是现在在青少年中出现较多的问题。(来源:《北京青年报》2001-11-13张桂涵)  

  如何正视孩子的性“问题”

  在今天开幕的“北京市青春期性教育展”上,出现了“紧急避孕知识”等一向非常敏感的内容。据我们目前的了解,类似内容面对中学生的各种公开宣传中,还是第一次出现。这无疑是一次进步,它意味着我们的领导者和教育者终于秉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正视事实、承认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冲破某些心照不宣却未必科学的禁忌,向青少年进行正面的、科学的、健康的性知识和性观念的教育,以帮助他们健康、顺利地成长。  

  关于性对个人生活及社会生活的影响,及对这些影响的道德评价,古今中外都有无尽的争论,而且很可能成为永恒的话题。因此,如果试图在对有关性的话题取得新的道德“共识”之后,再决定如何研究、讨论和解决性的“问题”,则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开始进行应该进行的讨论。正如如果我们总是因为某种约定俗成的禁忌,而不断地就该不该对中学生进行公开的性教育进行争论,我们就可能永远都不能开始这样的教育。那么我们就不妨从一个道德的“低调”立场出发,观察和思考一下,我们现在面临着什么问题?我们能不能回避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又该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应该承认,对于青少年中存在着的性知识、性心理、性道德方面的问题,只有和他们接触最多的家长、老师和部分研究者才最了解,别人没有资格妄下结论。但从目前家长、老师普遍存在的困惑和焦灼来看,青少年中确实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而且不容回避。而据媒体的报道,对青少年进行公开的性知识教育的最大阻力,恰恰主要来自教育部门和学生家长。有媒体报道,某中学在生理卫生课上进行性知识讲解,就曾招来学生家长的集体抗议,言辞激烈者甚至指责学校在“教唆”。从这些家长的激烈反应来看,学生们表现出的性方面的“问题”,已经严重地困扰着他们的家长,而他们对学校进行“抗议”的原因,可能是不希望在已经“防不胜防”的各种信息来源中,再添一条来自学校的渠道。  

  但是,如果学校和家长自认为自己最对学生负责,且最知道什么是对学生有益的教育,那么在其他渠道的信息已经变得防不胜防的条件下,还放弃甚至拒绝对青少年在这方面的教育,就意味着让他们与正确的教育隔绝,而任由他们受到那些不负责任的影响。  

  应该承认,在中国特定的历史传统和剧烈变化的现实之间,确实产生激烈的冲突,形成巨大的张力,“新一代”与“老传统”之间的尴尬就尤其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身处“第一线”的家长和老师就格外为难——在他们都无所适从的时候,就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孩子。因此,他们的敏感和相对的“保守”都有可以理解的现实原因。但是无论如何,拒绝面对只能回避问题,却绝不能解决问题。回避问题是自欺欺人,解决问题却需要勇气和智慧。现在,确实到了教育部门和家长一同拿出勇气和智慧来的时候了。  

  一次展览解决不了太多问题,但它是一个信号,证明社会各方有了一定的共识,开始正视并着手解决问题。(来源:《北京青年报》2001-11-13)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性教育
· 国际青春期性教育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专家观点:性教育是义务教育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