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研究 > 专题研究 > 农村教育 > 教育现状
关于建设农村社区终身学习体系的思考
2001-10-17    东北师范大学 洪俊

字体大小:

  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是知识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学习化的必然要求。许多国家把终身学习作为制定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改革的目标,并通过立法等措施推动本国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12亿多人口中,9亿在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解决“三农”问题,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就不可能高速度、可持续的发展,已为世界所公认。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科教兴农,实行农科教结合,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注重人才培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但在我国广大农村经济、科技、文化、教育都还相当落后的情况下,如何落实“科教兴农”方针,是值得人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落实“科教兴农”方针,必须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必须从各个地区的具体实际出发。为了在农村落实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战略地位,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社区终身学习体系,是科教兴农的重要措施。   一. 构建农村社区终身学习体系的现实意义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要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能够为农村劳动者提供多次学习机会的、能够促使农村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的社区终身学习体系。农村社区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旨在探索一条从我国农村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优化农村社区教育结构,满足社区成员终身学习需要,使农村社区教育得到优先发展和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进而促进农村社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它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建立社会化的终身学习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终身学习体系的形成,将从制度上和条件上保证公民终身学习的实现,激励公民学习上进,对于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及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有着深远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行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迫切需要的初中级人才等措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的来看,农村教育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实际的倾向,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教育改革中的一些措施还没有制度化、规范化,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当前,直接影响我国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主要问题是:⑴农业增长中科技含量较少,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大,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商品化率较低,“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缓慢。⑵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⑶乡镇企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产品结构布局不合理,科技和管理人才严重不足,经济效益偏低。⑷一些社会不良风气屡禁不止。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农村教育体制、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不适应,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不高则是根本原因。要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必须从转变农村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入手。   从发展农村经济和终身学习的角度看,我国的农村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⑴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资源的配置及其利用很不合理。目前,大多数农村地区教育结构十分单一。普通中小学教育发展较快,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对比较薄弱,农业劳动者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及岗位培训体系很不完善。教育外部农、科、教三家在职业技术培训上自成体系,教育内部普、职、成三教互不衔接,社会文化资源与信息资源的开发相对滞后,造成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⑵教育行政部门独家管教育,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较少。⑶教育投入不足,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普遍较差。⑷一些地方的农村教育只为升学服务,忽视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大批中小学毕业生对生产知识和技术的需要,课程和教学内容脱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缺乏地方特色,教育教学过程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除少数学生能够升学外,70%-80%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和60%的农村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学。大批回乡的毕业生,在思想、心理、技术、劳动技能上缺乏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必要准备,难以成为农村所需要的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⑸教育质量偏低。许多学生由于升学无望和学不到务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产生厌学情绪。相当多的小学和初中学生弃学、辍学,影响了“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的实现。⑹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趋势,对农村人口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农民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知识、学习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然而由于农村教育体系的不完善,使他们的教育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农村教育中的上述问题,使教育与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相脱节,造成教育在育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广大农民参与办学和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其最终结果是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偏低,中、初级专门技术人才偏少,农村经济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影响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要解决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大力开发农村的教育资源,并使之形成合理配置。为此,要面向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要求,适应21世纪教育改革的趋势,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和推进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巩固和发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进而建立社会化的农村社区终身学习体系,是当前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措施和必要策略。   二. 建立农村社区终身学习体系的基础性条件及其可行性笔者认为,在当前建立农村社区终身学习体系具有以下条件:   1.政策和法律依据:农村社区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政策和法律依据是:党和国家制定的科教兴国战略和科教兴农方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关于农村教育改革的规定;我国《教育法》中关于终身教育的规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关于农村教育改革和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规定,等等。这些政策和法律依据,为农村社区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政策和法律的可靠保证。   2.思想和理论基础:建立农村社区终身学习体系的思想和理论依据是: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思想、教育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和终身学习理论。这些思想和理论为农村社区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3.实践基础:以往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成果,为农村社区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农村教育要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使农村教育改革有了明确的方向;农科教结合,建立了农村教育改革的机制;三教统筹,形成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合理结构;在农村普通中小学教育中渗透农村实用技术教育,为培养农村适用人才奠定了基础;农村中小学“一校两制”或“一校三制”,使农村中小学成为社区的教育、科技、文化中心,为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充分利用创造了条件;农村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的建立,为农村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4.技术支持:职业教育(包括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制度、成人教育制度、自学考试制度等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农村社区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5.群众基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使农村人口的终身学习需求迅速增长,使农村社区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具有了群众基础。   综上所述,当前在我国农村根据当地条件建立不同形式的社区终身学习体系是可行的。这已为我国一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单位的经验所证实。笔者认为,完善的社会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社会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一方面需要各方面条件的支持,另一方面又必须通过各种区域性的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使之逐步完善。在当前,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建立社区性的终身学习体系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不能等各方面条件都成熟了,再来建设农村社区的终身学习体系,而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社区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使之能够满足农村社区不同成员多层次的学习需要。在当前,主要是实现农科教统筹和三教结合。从终身学习的意义上看,这些措施已经为社区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虽然用发达国家的标准看,这或许称不上现代化的终身学习体系。然而这些措施已经实实在在地体现了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农村教育已经实实在在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并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农村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教育需求和学习需要还会不断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领域也必然会不断扩展。可以预期,农村社区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最终必然要与全社会的终身学习体系接轨,现代化的远程教育手段以及各种有利于人口素质提高的教育制度都将进入农村社区终身学习体系。   三. 关于农村社区终身学习体系的界定与构想农村社区的终身学习体系,是以科教兴农方针和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的、面向社区(县、乡、村)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由地方政府统筹下的农、科、教、文(文化)、信(信息产业)等部门共同实施的,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包括高等教育)等多种教育统筹结合的,采取多种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的,能够提供多种多次学习机会和满足学习者多方面多层次学习需求的教育制度和学习体系。   一个完整的农村社区终身学习体系,应该具有如下要点:   1.性质:农村社区终身学习体系是依据科教兴农的要求,适应农村社区成员终身学习和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为农村培养适用人才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立交桥”。   2.基本任务:立足于农村社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致力于使学习者具有适应未来学习、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良好文化基础和适应农村生产生活的适用技能,为社区培养多方面多层次的留得住、用得上的适用人才。   3.基本结构:终身学习体系具有社会化的特征。在我国大多数农村的现有条件下,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应从社区(县、乡、村)做起,并使之逐步向全社会的终身学习体系过渡。   当前,建设农村社区终身学习体系的基本策略是:利用农村普通中小学教育比较完备的优势,使农村中小学真正成为农村社区教育、科技、文化的中心,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结合的社区终身学习体系,使之具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多种功能,并逐步建立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社区终身学习网络。   在具备条件的地方,要在社区三教统筹的基础上逐步引入农业和农村经济高等职业教育因素,实行各类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自学考试制度,开发和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文化、教育、信息资源,建立由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构成的远程教育网络,进而把农村社区的终身学习体系纳入全社会的终身学习体系之中。   4.学习目标与内容:依据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要求,致力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着重发展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善于以各种学习方式从生活的各个领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善于与他人共同生活,善于面对社会的竞争和生活的挑战,具有生存与发展的潜能。   根据农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现实需要,增强农村教育的课程、教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建立以普通教育与农(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扫盲教育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结合为主、能够满足各种学习者多方面多层次需要的学习内容体系。   5.途径和方式:根据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和培养适用人才的需要,采取能够适应学习者学习与发展需要以及能够发挥学习者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方式。   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农村终身学习途径与方式的改革,要加强学习的实践环节,重视体验性、应用性、探究性、创造性和综合性的学习,注重各种学习途径和学习方式的结合,特别是强化以下“四个结合”: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相结合;传统媒体的有效应用与远程教育网络的开发相结合。   6.评价机制:在改革普通中小学考试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农民技术资格证书(绿色证书)和其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中等和高等教育自考考试制度等措施,建立农村社区终身学习的考试评价制度,并使之逐步与国家的终身学习考试评价制度接轨。   7.管理体制:建立地方政府统筹下的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的农、科、教、文、信等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农村社区终身学习管理体制。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的实际,以实行县、乡两级统筹管理为宜。   8.保障机制:从建立法规、增加教育投入和师资培训等方面入手,建立推进农村社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各类保障机制。   总之,农村社区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在我国广大农村的现实条件下农村社区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并非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农村社区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将成为我国为实现“全民教育”、“教育机会均等”和“终身学习”理念的实际行动,它必定会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