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研究 > 专题研究 > 农村教育 > 教育现状
中国西部女童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2001-10-12    周卫/张铁道/刘文璞

字体大小:

  这是一组不容忽视的数字:

  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统计,全国1.8亿文盲中,2/3是妇女。至1993学年,全国261万未入学小学学龄儿童中,女童就有173.4万,占66.4%。这些未入学的女童半数以上集中在西部十省区。

  中国西部十省区地域辽阔,城乡发展极不平衡,聚居着40余个少数民族,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力资源开发均属不发达地区。全国141个少数民族聚居特贫县很大部分集中在西部。由于经济不发达,群众生活贫困,山区交通不便,双语教学、宗教戒律的束缚,传统观念的影响,早婚多育的习俗等各种原因,使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女童成为处境不利地区处境尤为不利的一个群体。西藏、贵州、青海、甘肃、宁夏是女童教育问题最为严重的5个省区。女孩子是未来的母亲,由于女童入学率低,流失率高,造成妇女文盲率高、母亲素质差,伴随而来的是贫困愚昧、人口盲目增长,从而陷入了“女童就学难—一母亲素质差—一贫困愚昧—一多胎多育—一女童就学更难”的怪圈。

  西部五省区女童受教育状况

 

小学学龄
女童入学率%

小学毕业班中
女生比例%

少数民族女性文盲、半文盲
占15岁以上人口百分比%

 

(1993年)

(1990年)

(1990年)

全国

96.82

45.3

41.65

西藏

45.34

20.7

85.55

贵州

86.59

38.9

62.28

甘肃

93.08

39.5

81.48

青海

78.52

42.2

79.30

宁夏

90.61

42.5

64.88

  资料来源:国家教委1993年教育统计资料,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

  西北三省女童教育试验在行动

  1992年3月,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由宁夏教科所牵头,宁夏、甘肃、青海三省协作研究的《农村女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正式被列为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宁夏、甘肃、青海教科所女童教育课题组的专家,对三省区回族、藏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聚居的15个贫困县的5065名7-15周岁男女儿童受教育状况进行了个案调查。通过追因调查,诊断性访谈,我们发现少数民族聚居贫困地区农村影响女童就学和学习质量低下的主要障碍和原因是:

  (1)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部分群众生活贫困,尚未解决温饱。对教育需求不高,或无力负担书本费和杂费。

  (2)地方财力拮据,教育投入不足,拖欠教师工资现象时有发生。学校缺乏课桌凳和必要的教学设备,勤工俭学薄弱,学校缺乏办学的必备条件。

  (3)家长文化水平低下,对教育缺乏认识。在母亲大多是文盲的家庭,很难使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养。

  (4)宗教戒律和早婚早育的习俗影响。

  (5)地理条件不利,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学校布点不足。学生上学路途太远,难于行走。

  (6)办学形式单一,对非正规教育重视不够。

  (7)课程内容缺乏民族、地方特色,脱离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对女童没有吸引力。

  (8)学校管理松弛,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女童学习困难,中途辍学流失。

  (9)缺少少数民族女教师,女童寄宿缺乏安全感。

  因此我们认为若要有效地解决处境不利地区女童就学难的问题,不能关起门来就教育抓教育,也不能孤立地抓某一环节,而必须整体优化女童教育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这是一项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推进的系统社会工程,需要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妇联、社会各界和学校、家庭的通力合作。只有从舆论上、资金投入上、教育政策上、工作部署上、行动上创设一个支持、鼓励各民族女童就学的氛围,才可能从根本上使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女童的教育状况有所改善。

  在追因调查、文献研究、历史研究、对亚太六国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总课题组提出了“整体优化女童教育环境,有效解决女童就学难”的试验假说,并从1992年秋季开始,在西北三省区开展女童教育试验。

  试验的总体目标是:革新教育观念,整体优化女童教育的环境,增强学校对女童的内在吸引力和自主办学的活力,努力使试验学校所在社区内各民族女童“进得来,留得好,用得上”,“心灵手巧、自立自强”,实现男女受初等教育机会平等,通过试验树立一批可以在女童教育方面起示范作用的窗口学校。最终探寻出一条有效解决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女童就学难的办学路子。

  试验样本限定在宁夏、甘肃、青海三省区15个贫困县的22所乡以下农村小学,办学形式包括乡中心小学、行政村小学、自然村办学点、民族寄宿制小学、女子小学、女子班、私人办学、牧区小学、非正规教育等多种形式。研究对象为22所小学服务区内的所有学龄儿童(含学前班6岁儿童),除汉族外,主要包括回族、藏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等5个少数民族。试验周期为1992年9月至1995年7月。

  整个试验工作要求“一年起步,二年重点突破,三年大见成效”。试验工作贯彻“课题带项目,活动加研究”的方针,即用国家重点科研课题带动国内外合作交流项目;在科学理论与方法指导下开展试验活动,重在解决教育难题的社会实效,在试验活动中不断深入研究探索解决民族、贫困地区女童就学难的办学规律。为了整体优化女童教育的大环境,要注意将专题研究、行动计划、舆论宣传、国际交流与行政决策有机结合,融于一炉。

  整个女童教育研究程序,用框图示意如下

  (附图{图})

  试验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立机构,上下左右形成合力。

  为了加强对试验的指导、协调和监控,三省教科所共同组建总课题组,省内也逐级成立了有教育部门牵头,社会各界参加的课题领导机构。在试验的规划、实施过程中,总课题组先后在兰州(1991年11月)、西宁(1992年8月)、北京(1993年5月)、银川(1993年9月)、兰州(1994年8月)五次召开会议,进行实施方案的总体设计,培训项目骨干,交流各地试验信息,搞好内外协调,对试验全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评估。

  (2)转变观念,社会参与,优化社会环境。

  甘肃省课题组编写了《女童教育宣传提纲》;宁夏课题组汇集国内外女童教育文献,并通过美国电脑中心检索,编印《女子教育研究文献资料集》,青海省出版了《青海民族女童教育研究》专著。在各试验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授牌动员大会,并通过聘请宗教知名人士、农民企业家担任名誉校长,街头集中宣传动员,拍摄女童专题录像片等多种形式创设了一个有利女童教育的小气候。

  (3)家长培训,双向交流,优化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甘肃、青海两省都组织力量专门编写了家长培训教材,组织了家长学校,同时,从完善常规管理入手,健全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多功能教育,绿化、美化、净化校园。

  (4)改革课程内容,体现地方、民族和女童特色。

  甘肃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编写了乡土教材。各试验学校除上好必修的学科课程外,积极开设了活动课程和劳动技术课,如剪裁缝纫、刺绣编织、烹饪、果树栽培、舞蹈书法等,提高了女童自立和谋生的能力。

  (5)勤工俭学,增强学校自主办学活力。

  青海省试验小学因地制宜开办了小牧场、小农场、小菜园;甘肃和政县试验小学开辟实验基地1.5亩,种植当归等药材;等等。既学到了实用技术,又解决了部分生活困难学生的杂费、书本费。宁夏各试验学校有的农技部门指导下办起了小果园、小农场,有的办起了装潢部、缝纫部,还发动师生自制体育教材和自然课教具。

  (6)开展非正规教育,帮助失学女童就学。

  组织有关专业人员编写了《非正规初等教育读本》。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边远农村和少数民族儿童的实际需要,融识字、计算、常识和实用技能为一体,便于学用结合,进行功能性扫盲。目前甘肃省已培训了非正规教育试验教师,正在8个点近百名儿童中进行试验。

  (7)加强师资培训,配备女校长女教师。

  甘肃省课题组组织了教学流动培训队,深入三县15所农村小学,听课评课、诊断培训了三个县2300名农村教师。宁夏重视在试验学校配备回族女校长、女教师,目前8所试验学校回族女教师比例已超过三分之一。

  (8)普遍举办学前班,使学校成为儿童乐园。截止1993年9月,32所试验学校中有90%以上已举办了一年制学前班。

  (9)及时评估监控,扩大交流合作。

  为了全面评价和及时监控女童试验学校的绩效,课题组研究设计了“女童教育试验学校工作成效评价量表”,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分为“组织领导”、“学前准备”、“教育教学改革”、“师资培训”、“家长社会支持”、“工作成效”。”6部分,二级指标有19项,全面反映了试验的具体目标和措施要求。同时,还编制了对试验校儿童学业成绩进行测量的试卷,定期进行质量检测。各省课题组通过巡视指导、人员培训、会议研讨和信息交流等形式推动试验的开展。

  (10)多方争取经费,支持试验活动。

  在贫困地区开展教育试验,经费投入是一个关键因素,试验工作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的重视,同时还争取到教科文组织、加拿大基金会、全国妇联儿童少年基金会及其他团体机构的支持与关注。各试验校也积极开展了群众集资和勤工俭学活动,支持了试验活动的开展。

  经过二年努力,三省区22所女童教育试验学校已全部按计划上路起步,整个女童教育环境发生了令人可喜的变化,女童就学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1993学年与1991学年相比,宁夏8所试验学校在校女生增加21.6%,女生占在校生比例由33.1%提高到38%,女生入学率由70%提高到89.6%;甘肃5所试验学校在校女生增加16.7%,女生占在校生比例由35.6%提高到39.1%,女生入学率由63.9%提高到77.3%。青海9所试验小学1993学年与1991学年相比,在校女学生增长33.2%,女生占在校生比例由32.4%提高到37.8%,女生入学率由37.2%提高到90.8%,这是各省乃至全国女童教育史上的重大突破。1993年春季,在全国范围内中小学生大批辍学流失浪潮的冲击下,西北三省区女童试验学校相当稳定,1992-1993学年末巩固率为96.4%,其中有7所小学巩固率为100%。

  西北女童教育的出路与思考

  1、必须把女童教育做为战略问题来抓。农村贫困地区女童就学难绝不是一个局部的、单项的小事,而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实现“两基”(基本扫除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一环。西部少数民族聚居贫困地区农村女童就学难是实施“两基”工作的难中之难,因此,它理应成为实施“两基”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民族贫困地区女童就学难的关键是对她们实施免费初等义务教育,可以考虑将国家对民族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补助专项、农村教育费附加、海内外助学集资、“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的款项集中起来,并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以乡为单位,在少数民族聚居的特贫乡首先对女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同时以法规形式落实政府、学校、家庭和学习者个人支持和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使这部分处境最为不利的人群受初等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用流行的话来讲,就是实施义务教育“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唯如此,才能维护“义务教育法”的严肃性和公平性。

  2、在处境不利地区开展女童教育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因此要将“行动计划—一科学研究—一舆论宣传—一合作交流”融为一体,提高综合效益,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注重实效的行动计划,为探索民族贫困地区发展女童教育的办学路子开展较大范围、较长周期的试验研究。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领导,同时也要广泛争取国内外团体和志士仁人对于女童教育的关心和支持。还要善于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包括广播、报刊、影视、集会、学校开放日等多种宣传媒介,加强女童教育的宣传,向群众做深入细致、动情有理的思想发动工作,逐步形成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女童教育的大环境。

  3、要通过科学评估,不断总结西北三省区女童教育试验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这批试验学校的窗口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扩散辐射,推动当地女童教育的发展。要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行政决策,使重视发展女童教育真正成为“政府行为”,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4、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与学术交流,努力打破西部民族贫困地区的封闭、落后、僵化状态。我们热忱欢迎有更多的国际组织和外国朋友来西部考察女童教育,我们也真诚欢迎有更多的沿海城市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我们西部地区开展合作研究,让中国西部女童教育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关心支持西部的女童教育。

  宁夏教科所

  作者单位:甘肃教科所

  青海教科所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论西部大开发中的教育优先发展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