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研究 > 专题研究 > 农村教育 > 教育现状
农村初中分流教育阻力何在?
2001-09-06    李建平

字体大小:

<B>农村初中分流教育,历经10年改革探索,至今在许多地方尚属空白。初中分流教育为何发展缓慢,举步维艰——</B>

  80年代后期,一些地方在进行农村初中教育改革时,实施初中分流教育,旨在使学生毕业后“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技术”。但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项改革历经10年的探索,对一些农村学校不具吸引力,分流教育在相当多的地区尚属空白。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为推动和促进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实施农村教育过程中普遍重视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向农业输送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工人。因此,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成为农村教育的主体。同样,发展中国家也将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采取各种措施,把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相比之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却十分薄弱,相当一部分学校仍然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升学率,学校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惟一指标也是升学率,分流教育根本无从谈起。在有些地区,当记者问及初中分流教育时,几乎所有的县教委领导、校长、乡教育组长都回避这个问题。

  农村初中分流教育的阻力来自何方?农村初中校长普遍认为,初中分流教育主要是缺乏评价机制与保障制度,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眼睛不能只盯住几个尖子学生。农村初中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背离了面向农村培养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人才这一根本宗旨。二是缺乏社会支持,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和要求。据山东东平梯门乡一中校长反映,由于社会和家长对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认识不足,使得学校对初三学生进行分流教育十分艰难,有的甚至要采取强硬手段进行培训,可是有的学生宁肯不要毕业证书也不参加培训。一些家长对分流教育持抵触态度,在一些农民的眼里,孩子读书的惟一目的就是跳农门,改变命运,如果考不上大学,学啥也没用,种地也用不着太多的文化。三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市场不活跃,没有机会搞科学种田。四是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学习内容不符合当地实际,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如何结合当地实际,选择科技含量高、技术成果新、经济效益高的项目作为实用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值得探讨。五是专业课教师短缺,尤其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明显不足,农村文化基础知识学科教师与职业技术学科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另外,缺乏规范实用的专业教材。

  对于目前农村初中教育的弊端,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深有感触,他们渴望改变现状。河南中牟县大孟乡二中校长孟令中认为,这种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办学模式,带来的结果是,只有少数学生升入高一级中学,而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因升学无望而厌学辍学,另一部分虽然坚持完成初中学业,但缺乏务农的技能和思想准备。在农村初中如果真的实行分流教育的话,学生辍学率会大大减少。

  造成农村初中分流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各级政府应当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并加大教育投入,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的经验型、体力密集型产业向现代的技术型、智力密集型产业转化,急需各级各类技术人才,这就向农村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即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加速培养新的农业产业大军和技术人才,推进农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化。为此,应当把农村初中教育定位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为农村经济、社会进步服务上,在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基础上,重视培养为农业服务的思想意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实施农村初中分流教育,缺少师资设备是客观原因,但思想观念不转变、思想认识不到位,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教育中便没有位置,这一主观原因是不能忽视的。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