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研究 > 专题研究 > 农村教育
农村基础教育分流模式改革研究
2001-10-17    吴海宽 谢利民

字体大小:

     一、农村初中办学模式现状的调查分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指出:“农村学校的任务,主要是提高新一代和广大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适应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劳动致富,渴望人才的要求。一定要引导广大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学好知识和本领。”“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农村教育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适应农村居民劳动、生活的特点,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需要,适应当地的财力物力条件、经济发展特点和文化教育的基础。据此,办学应坚持多层次、多种规格和多种形式”。“改革农村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振兴农村经济、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措施。”

    80年代中期以来,在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农村初中办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呈现出多种形式办学,培养多种规格人才的局面。许多地区和学校根据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了农村初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实验与实践研究,探索了适应农村社会发展多样化的初中办学模式,从而使得《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多种形式办学,培养多种规格人才,走出符合我国和各地区实际的发展教育的路子”这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原则得以贯彻和实施。

    农村初中开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实验研究,实施多种模式办学,不仅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初中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使农村初中由原来单一的文化知识教育转向文化知识和劳动技术的综合教育,使得农村初中教育把以面向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为主的双重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农村初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相结合的实践研究,又为推进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供了新途径和新路子,加速了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进程。

    由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省东丰县联合承担的国家教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项目“东丰县适应经济发展的三教结合教育体系研究”,经过三年的实验研究;对东丰县近十多年来的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初中的办学模式,以及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有机结合,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并对农村三教结合教育体系在理论研究上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探索。由吉林省教委和教科所承担的国家教委“七五”规划重点项目“农村初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实验研究”,在东丰县、辉南县、双阳县、双辽县等地六所农村初中开展了实验研究。在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中,他们从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探索和总结了农村初中普教与职教相结合的四种办学模式:一种是原体学制模式。这种模式以三年制初中为原体,按照国家义务教育统一的教学计划开设普通文化课程,同时引进或渗透职业技术教育。第二种是延续学制模式。这种办学模式是将三年制农村初中改为四年制,把增加的一年时间,一半课时用于加强文化课教学,另外一半时间增加职业技术教育课。第三种是因势分流模式。这种办学模式是根据学生初二后或初三第一学期后学习分化的实际状况,因势利导,开设普通班和职业班,实行分流教学。第四种是加一强化模式。这种办学模式是在三年普教与职教相结合学习的基础上,再根据实际需要增加一段时间(一个月或一季度或半年或一年时间不等),用以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多年的实践表明,农村初中为适应当地社会发展所开展的多种办学模式的改革实验,都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人才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多种办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为农村初中的深化改革提供了新鲜经验,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也看到,农村初中教育在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就办学思想与办学模式来说,下面的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应研究解决。

    一是农村初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办学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严重。

    由于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性质、任务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农村初中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比较普遍地表现为“为升学而办学”;在办学模式上把农村初中办成了脱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封闭式的单纯的升学教育模式;在培养目标上,仅重视智育而忽视了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在办学方向上,办学与教学的着眼点都放到了那些少数升学有望的“尖子生”身上,而忽视了对其余多数学生的积极培养和指导;在培养途径和方法上,这些学校较普遍地存在着脱离社会生活、农村生产实际和农村学生实际特点的倾向。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指导下,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将初中课程按升学考试科目划分为“主科”、“副科”、“小科”,甚至在教学中提出“教学活动要为升学考试服务,副科、小科要为主科让路”。这样一来,学校的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都被挤到了次要地位。同时,这种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办学模式,也把教师、学生、家长等社会的注意力引导到只关心学校的升学率,而严重地忽视了农村初中教育如何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这一根本宗旨。这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的应试型办学模式,破坏了正常的教与学的规律,既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不利于学生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真正学好各科文化基础知识。为应付考试,取较高的卷面分数,这些学校大都在封闭式的教学过程中针对考卷内容和知识点,“精减”教材内容,按照所谓的“考啥教啥,不考不教或少教”的原则,删减那些不考内容或预备性知识,打乱了学科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得学生知识结构零散混杂,知识面狭窄。在过早地结束知识教学之后,强化进行所谓的“大运动量训练”和“题海战术”,许多农村学校的校长、教师迫于提高升学率的压力,都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如何应付多种考试上,苦不堪言,严重影响了校长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四处搜罗各种试题,盲目频繁地对学生进行各种名目的考试,逼迫学生死记硬背。这种过重的学习负担,不仅严重地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生理、心理的正常发展也受到了不良的影响。面向全体学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农村初中教育也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但应试教育的办学模式,由于把教育的着眼点都放到了那些升学有望的尖子学生身上,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培养,实际是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为代价来换取这些少数的尖子生的升学。这种办学模式的做法不仅极大地伤害了大多数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产生了被遗弃的心理,诱使他们产生了以“破罐破摔”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久而久之造成了农村初中学生的大量流失。由于农村初中学生的大量流失,降低了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甚至增加了许多新文盲,这种状况既影响了农村劳动者素质的大面积提高,同时也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更有甚者农村初中流失生的增加还带来了其它一些社会问题。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的办学模式,其实质已改变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严重影响了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在广大农村的顺利实施。

    二、农村初中实行分流教学是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有效途径

    1.农村初中实施分流教学是由我国现阶段普及初中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

    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从社会经济结构来说,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而经济基础又薄弱,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15岁以上人口中的文盲、半文盲在人口总数中的比例为15.88%。共有文盲、半文盲1.8亿人。我国劳动力总数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只占12%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初中文化程度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70%以上。这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要求产生了很大的差距。   

    九十年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面临世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教育的竞争是最重要的竞争。我国的教育事业建国四十年来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总体上还是比较落后的,而且发展也很不平衡。我国小学入学率虽然已达到97.95%,但流失率很高,初中入学率仅为66.91%。有的地区按时毕业率只有30%左右,有的甚至不足10%。还有34%的适令儿童不能入小学,20%左右的小学毕业生不能升入初中,50%以上的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所以就整体水平而言,我国的基础教育仍属于世界落后水平。由于教育的长期落后,致使劳动者素质普遍较差。我国农村人口中40%是小学文化水平,还有不少是文盲或半文盲;平均每万人口中仅有技术人员6.6人,平均每7000亩耕地才只有1名农业技术人员。由于我国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学素质偏低,缺少所必需的科技人才,不能良好地吸收、消化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于农业生产,致使我国近年来只有30%左右的农业科技成果真正发挥其社会和经济效益。而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60一80%是运用农业的新技术所取得的。

    从国际范围看,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最近国外的研究资料表明,资本对生产率的贡献为1820%,劳动力对生产率的贡献为1018%,技术对生产率的贡献最低值为44%,最高值为72%。技术进步的关键是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劳动力的素质,这就必须要依靠教育。

    面对世界性的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面对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如何发展我国的农村教育,使之能更有效地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首先,从思想和行动上都应把科学和教育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来,把教育当作生产发展的首要因素;其次,必须要从实际出发研究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不同国家由于其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教育与科技发展上所采取的做法也是有差异的,从而形成各自的适应本国发展需要的教育格局。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民族和文化差异等因素使我国的教育发展也很不平衡。而我国的农村教育在如何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急待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这当中农村初中办学模式问题尤为突出。

    与国外发达国家、与我国大中城市教育不同的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初中是义务教育的终端,70一80%的农村初中毕业生要直接加入到农村劳动者队伍之中。如何使这些农村劳动者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具有较高的文化与技能素质,造就一大批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初级人才,以逐步改善和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的素质结构和水平,从而达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我国农村初中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任务。由于我国人口数量、文化教育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在现阶段不可能完全象发达国家那样开展高中阶段的普遍性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针对我国实际国情,在农村初中办学模式上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路子。

    农村初中教育要真正做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必须打破传统的单一型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办学模式,实行多种形式办学,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多种规格人才。农村初中教育要以各种形式引进职业技术教育内容,真正做到使农村新增劳动力上岗前能够得到必要的职业技术培训。实施分流教学,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初中教育贯彻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一种适应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有效的办学模式。

    2.分流教学是农村教育结构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教育结构基本是以升学为导向的单一模式,相当数量的农村教育几乎只有普通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和成人教育学校数量很少。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的水平,还不可能使人人都接受高等教育,绝大多数人在初中后要直接在当地参加生产劳动。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迫切需要的是大量的具有初、中级技术的人才。农村经济发展的这种实际状况,要求必须改变目前农村教育中单一的升学教育结构与办学模式,使农村初中办学模式多样化,真正为当地培养出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使我们的学校应当不仅是农村的教育中心,还是传授先进科学技术的中心,是农民发展生产的参谋部。这样的学校就同群众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了,就跟农民息息相关了。

    目前我国农村中等教育结构比例很不合理。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11992)统计表明,我国县镇以下普通初中共有81964所(包括完全中学7754所),在校生为3329.5万人,而职业初中仅有1978所(包括初、高中混合职业学校466所),在校生为50.7万人,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仅为普通初中在校学生数的1.5%左右。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目前阶段还不可能在广大农村比较迅速地兴办大批的职业初中,而  农村经济的发展又急需大批的经过培训学习的初级和中级专业技术人才,这就是当前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所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农村建立初中阶段的普遍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新的教育体系,是目前阶段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有益的举措。这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在办学模式上可有多种形式,其中分流式模式就是一种能够比较好地完成农村初中教育任务的新的办学形式。分流教育就是在初二学年后或初三学年第一学期后开始分流,把学生分成普通班和职业班。普通班基本按义务教育教学计划教学,以指导学生升学为主,同时加强劳动技术课教学,并根据实际条件和需要开设职业技术选修课,对于普通班毕业后未能升学的这部分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或在校内,或在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进行集中的短期职业技术培训后进入社会。分流后的职业初中班的外语课和劳动技术课教学时间改为职业课,其它文化课程门类基本与普通班相同,但在教学内容上根据职业班特点进行适当调整,适当降低理论性知识要求,增加和强化与知识相关的应用性内容,教学过程中突出和加强实践活动,农村三年制初中分流后职业班的职业课教学时数可达到120一200个学时,可以保证使学生学好l一2门职业技术课,这些学生毕业后直接加入到当地经济建设的劳动力队伍,成为其中的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新型劳动者。   

    分流型办学模式适应了农村经济发展对初中级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受教育者多样化发展的愿望,对于深入开展农村教育结构改革,强化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3.农村初中实施分流教学有利于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

普及义务教育是世界全民教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世界各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十分重视普及义务教育,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及义务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到80年代初,在全世界200个国家和地区中,就有170个国家和地区都已实行了普及义务教育,从而使得全世界各类教育的总入学率发生了迅速的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普及义务教育的程度必然也会日益提高。   

    建国四十多年来,我国普及初等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85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在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4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正式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下简称《义务教育法》),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第一部教育法,它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我国义务教育制度。

    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多来,全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农村的义务教育普及工作也已初见成效。目前,全国小学校有近97%设置在县镇和农村,占全国总数的90%的初级中学设在县镇和农村,此外农村还有近18万处小学教育点。

    在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由于各种原因,农村普及义务教育工作还有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影响和阻碍着普及义务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一是在认识上还没有把普及义务教育提到战略地位来落实,许多地方存在的拖欠教师工资现象,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二是实施义务教育的基础条件薄弱,教育经费不足,师资队伍质量偏低,教师待遇差,导致教师流失严重;三是缺乏适合当地实际的义务教育及发展的长远规划,管理体制不尽完善;四是学校教育内部办学模式、课程结构单一,培养目标不明确,尤其在农村初中阶段学生流失严重。

    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所实施的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性工程。真正要完成义务教育任务,农村的初中教育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素质的个体差异,按照培养目标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只有彻底打破单一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办学模式,才能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我们应当认识到,基础教育固然首先是素质教育,应着重打好文化基础,但并不是纯粹的文化学习。因为农村初中大部分学生不能升学,要回到农村去,如果有一点手艺、技能或技术,不仅他们文化程度提高了,文明程度提高了,而且劳动力素质也提高了,这样也有助于提高当地的劳动生产率,有助于尽快实现劳动致富。在农村初中实施分流教学,可以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发展个性特点,为所有学生的升学、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分流后的职业教育,使那些不能升学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学习掌握较为扎实的职业技术知识,从而使大多数的农村初中华业生克服了过去那种“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门”的消极悲观心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质量,从而大幅度地减少了农村初中学生的流失现象。那些初中毕业后就直接参加生产劳动的毕业生既掌握了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又掌握了一定的专门的职业技术,能够比较快地适应和参与到当地的经济建设活动之中。农村初中这种分流式办学模式其结果是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有利地促进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办学模式也为我国农村的普及义务教育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4.分流教学中的职业技术教育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起到了积极作用

长时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主要是以单一型的种植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自从我国经济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开始向大农业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包括第二、三产业在内的乡镇多种经济的迅速发展。总体来说,由于改革开放中许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械、新资料的引进,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农村中开始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近几年来每年春节过后在全国范围内出现的以民工为主体的客流暴张,数百万的民工大流动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同时,乡村多种经济、农村中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又急需大批具有一定的文化和职业技能素质的劳动力。这样就提出了一个如何使农业的剩余劳动力有效地转移问题。

    我国目前非农产业尚不发达,现有城市人口膨胀严重,就业与居住均不足,再加上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等因素,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向世界其它一些国家那样向城市集中。根据我们的实际国情,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趋向,一是在大农业发展的内部,由种植业向林、牧、副、渔等产业的转移,二是随着乡镇多种经济及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种“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就地消化、就地吸收的转移模式,是比较适合当前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状况。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每年的中小学毕业生占相当的比重。在目前的情况下,农村初中通过分流教育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再结合农村中对成人进行的职业技术培训,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使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向集约化的适度规模经营的方向发展农业,同时这种职业技术教育可以使得这些新型的劳动者按照当地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力合理配置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转移。农村初中实施分流教学之后,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使走向农业生产的毕业生在掌握基础文化水平的同时,又掌握一定职业技能,增强了他们吸收农业科技新成果、开发推广和使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改良生产工具和设备等方面的能力。

    许多研究和实践表明,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受过一定的专门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型农业劳动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经营门路更广,生产规模更大,因此向大农业和非农产业转移的可能性和成功率也大,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更高。因此,目前阶段在农村初中进行分流教育,强化职业技术教育,普遍提高未来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和合理配置的一项重要前提。同时,分流教学并不排斥和影响而且有利于输送部分学生升入上级学校。

    三、实施的农村初中分流教学改革实验

    我们从1990年8月起在吉林省东丰县大阳镇大阳中学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农村初中课程结构改革实验”。这项改革实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研究如何贯彻实施农村初中教育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在实际调查研究中我们看到,农村国民目前对办职业学校的态度比较冷淡,致使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遇到了许多困难。从社会方面分析,一些领导不重视,办学经费紧张,专业师资匮乏,教学设备条件很差;相当数量人存有鄙视农职教育的观念,认为子女读农中低人一等;农职校的毕业生就业出路不畅。从教育内部看,办学指导思想不端正,一些地方把条件差、办不下去的普通初中改为农职业中学,群众形容为:“三类学校四类苗,破破烂烂办职教”,学生“招不进,留不住”的现象比较普遍。而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职业教育又存在着既不愿意,又深感需要的矛盾心态。他们虽然希望子女能够升学,特别是考入中专学习,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初中毕业生能够升学的只能是少数。

    根据实际调查研究,根据农村各类教育现状和发展的趋势,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对初中教育的厚望,我们制定和实施了农村初中分流教学的实验方案。三年的实验实践表明,农村初中的这种办学模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益。我们在实验中采取的主要作法是:

     l.初一、初二加强劳动技术课教学

    作为农村初中必修课的劳动技术课教学,其重心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当地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劳动技能,学习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为他们以后的职业课学习和今后从事相关的生产劳动奠定基础。我们在实验中,一是有针对性地选好教材,编写适应当地特点的补充教材;二是选好专职教师,并组织他们认真结合本校特点学习外校外地的先进经验;三是保证教学课时,提高教学质量;四是强化教学实践,重视技能训练。

    2.重视学科教学中的职教因素渗透

    实验过程中,在初一、初二阶段各学科结合本学科内容特点和当地生产与经济建设的实际,有机地渗透了职业教育因素。学科渗透一是抓了教学内容环节,在保证学科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教材中理论联系实际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增补与当地关系密切的经济、生产、文化、历史、地理、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并从中探索与职教的结合点,如植物课结合讲授当地的农作物栽培,动物课联系家禽畜饲养,物理课联系农村用电、家用电器使用,化学课渗透土壤检测、农药、化肥使用,地理课中增加“乡土地理”等。二是抓好教学的实施环节,要使渗透的内容密切结合基础知识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处理好基础知识与渗透内容的衔接,实践环节上处理好学科基本技能训练与职业操作技能训练的关系。在学科教学中,使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内容上互相渗透,功能上互相补充,效果上互相促进。

    3.初三实施分流

    学生经过初一、初二两年的普通中学的学习,对初中阶段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大部分已经学完,同时学习成绩分化趋势已比较明显,学生能否升入上一级学校的趋势也基本明朗,这时一部分家长开始考虑自己子女的将来就业问题。因此我们在实验班学生进入初三时开始实施分流。在对全体学生全面分析和家访的基础上,根据自愿原则,将实验班分流成为普通班和职业班,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积极响应与支持。

    初三分流后,普通班基本按义务教育初中课程计划组织教学活动,在重点加强文化课学习同时,重视和加强劳动技术课教学;原来四个实验班中分流出两个职业班,职业班停开外语课和劳动技术课,其课时(约180个)全部用于开设职业技术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普通班和职业班均开设,但分为不同层次和要求,普通班基本遵循各科大纲要求;职业班适当调整学科教学内容,在保证学科最基本的主干知识教学的同时,删减部分内容,补充相关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内容,如农村应用数学、农村实用语体与实用文体、常见农业机械工作原理和农村用电常识、土壤、农药与化肥知识等,并适当降低学科教学要求。职业班根据学校所在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实际和未来趋势,组织人力编写了《养鹅》;《养兔》、《稻田与池塘养鱼技术》等教材,并开设了相应的课程,除了在校内学习的同时,还组织职业班的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到庭院经济专业户、商品生产专业户、乡镇企业等开展调查,请乡镇有关领导、靠科技和勤劳致富的回乡毕业生到校向学生介绍农村经济发展的光辉前景,介绍农村发家致富靠科技、靠知识的亲身体验,使学生在学习的实践中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立志用自己的真本领去建设家乡,尽快地走向奔小康的致富之路。

    4.分流教学实验效果分析

    初三分流教学实验过程,我们觉得在农村初中三年级实施分流教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一是通过初中二年的学习,教师对学生的智力、兴趣、特长都有了较准确的了解,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与指导具有一定针对性,容易与家长和学生取得共识;二是分流后普通班教学质量进一步有所提高,提高了向上一级学校输送生源的质量;三是职业班学生在基本掌握文化课知识的同时,有利于发挥自己所长,学成一技之长,为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奠定了文化和技术基础;四是减轻了农村初中毕业生挤向升学“独木桥”的后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五是降低了农村初中学生的流失率,对普及农村义务教育、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年来的课程改革和分流教学实验取得比较明显的积极效益。实验年级四个班247名毕业生中有139人参加了毕业升学考试(中考),升学率比历年来都有大幅度提高。实验年级基本消除了学生流失现象,实验校全校学生流失率不超过2%。实验班的职教毕业率也是该校历史的最好水平,达到毕业人数的52.2%。职教班的一些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做好毕业后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思想与技能准备,有的学生在1993年暑期毕业后就开始搞起了个体运输。通过改革实验,实验班基本实现了培养的学生“升学的要多,留下的要有用”的目标。   

    总之,在农村建立这样一种分流式的初中教育模式,既有利于提高初中毕业生的素质,特别是职业技术素质,又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水平,积极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缓解农村初中升学竞争的压力,有利于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发展教育,促进城镇化进程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