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研究 > 专题研究 > 农村教育
农村基础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改革的理论思考
2001-10-17    王永胜

字体大小:

         劳动技术课是农村初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是贯彻教劳结合的教育方针,落实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培养合格公民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初中劳技课的教学状况很不理想。首先,在观念上没有深刻认识劳技课的教育价值及其在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轻视劳动,忽视劳动教育,劳技课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一些人存在片面认识。如以单纯的体力劳动来代替劳动技术课,“有劳无教”。也有人把劳动技术教育理解为生产技术的传授,忽视其教育功能。其次,在课程与教学内容上,缺乏必要的规范和指导督促,表现为内容庞杂、混乱,教材质量不高,缺乏系统性。有些内容脱离实际,造成了空对空的知识传授。有些学校虽将劳动技术课列入课程表,但常常被“主科”挤占挪用。劳技课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得不到贯彻落实。教学过程普遍存在着实践环节薄弱,随意性很大,有些甚至放任自流。师资队伍不稳,整体素质不高,加上基地、设备、工具严重不足,使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再次,教学研究滞后,学科教学理论缺乏,以及教学考核评估督导机制不健全。总之,劳动技术教育处于一种勉强维持、凑合应付状态,急待改革。

    几年来,笔者在吉林省抚松县、东丰县等地进行农村教改实验过程中,对劳动技术课的课程和教学改革进行过一些思考与尝试。本文就如何从农村实际出发,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下,改革农村初中劳动技术课课程教学谈几点建议和设想。

    一、构建农村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体系

    教劳结合的方针一直是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必须坚持的。劳动技术课作为教劳结合的主要渠道,对培养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起着其它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建国后虽然出现过一些曲折和反复,但总体方向始终没有变。近年来,以升学为唯一目的的“应试教育”,严重地冲击了劳技课。面对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新局面,我们必须从新的角度来认识劳动技术教育问题,审视劳动技术教育的功能和在普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建立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体系。

    首先,对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内涵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界定。这是由于近年来行业内外对此有着不同理解和所指。含义不清,必然导致认识上的差距。笔者基本同意这样的观点,即劳动技术教育是指劳动教育及与生产劳动有关的技术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的总称。目的在于让学生既学习某些技术知识,又参加一定的劳动实践活动,使他们树立劳动观点,养成劳动习惯,了解现代生产和技术的基础原理并掌握相应的各种基本技能,为其以后从事各种职业和适应现代生活打下基础。归纳起来,应包含以下几点:

    1.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基础的、综合性的技术知识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基本技能的教育和训练。

    2.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手工劳动、自我服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动手动脑能力、一定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的职业道德和生产、经营管理、生态平衡、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教育。

    4.学生亲自参加的各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

    5.普通中学进行的职业技术训练(包括职业选修课)。

    可见,在义务教育中,劳动技术教育整合了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受教育群体中,普遍存在着娇生惯养,缺乏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现象。物欲膨胀,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少数人甚至好逸恶劳,不劳而获,最终因此而堕落犯罪。最近在部分先富裕地区出现的“钱二世”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也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必须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高度来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

    二、劳动技术课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

    劳技课课程教学改革应从劳动技术课的特点出发,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各地的实际,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劳动技术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学生所学的有关生活、生产劳动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必须通过实践操作。只有动手操作才能真正获得。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实施中,必须突出其实践性。在有关的劳动技术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实践。十分重视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而且不只重视劳动技术,更要重视培养学生优良的劳动素质。

    2.实用性原则。劳技课的课程与教学要突出其实用性。一方面要能满足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应能满足学生的自我需要。所学技术应能用来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些技术。

    3.基础性原则。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劳动技术课不同于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技术课程,不是以定向的职业技术教育为主。而是以劳动技能素质教育为主。既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已有的知识水平,又要考虑需要与可能、共性和个性等。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虽含有明确的技术成分,但也只是最为粗浅的和基础的。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何种职业,这种技能素质都具有普适性,尤其是一些基本观念,如质量观念、效益观念、协作精神、责任心和遵章守纪等。

    4.综合性原则。首先,劳技课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各门学科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和密切结合就十分必要。在多数情况下,劳技课是其他各学科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应用。其次,劳动技术课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已广泛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等都离不开技术。因此,就要求每个合格公民必须具备最起码的技术素养,这也恰是“应试教育”所最为忽视的。

     三、农村中小学劳动技术课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优化的总体目标是,构建适应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的劳技课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包含下列几层含义。

    (一)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分层次课程教学体系

    自1992年正式颁布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以来,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劳动技术课的认识逐步提高。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初步形成了以省编教材为主,乡土教材为辅的劳技课教材体系的基本框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性。因此,基础教育的内容决不应该是划一的死板的,更不应该让农村与城市采用同一模式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劳动技术课采取统一要求与因地、因校制宜相结合的办法。在统一性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弹性,给各地各校留出一定的自由空间,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应该给予充分肯定。至于这种统一性和灵活性应保持一个什么样的比例,难以用数字来表达,涉及的问题也较为复杂。但加强宏观调控却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按大类分为基本内容和参考内容,分别提出各类内容的具体要求,并按此要求评估督导。允许各学校在确保教学时数的前提下,根据当地的实际,从基本内容和参考内容中选择若干项目教学。而且,在同一项目内又可以分为若干层次,分别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如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以指导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校开展教学。广大农村学校可利用这种课程的弹性“量力而行”,并逐步由基本要求向较高要求过渡。这样可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也是劳技课这门学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目前,中小学劳技课内容按性质划分为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手工工艺劳动(手工制作)、学工学农劳动、勤工俭学劳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大类。含盖了家庭饮食起居(家政)、使用安装维修、加工工艺、种养技术及农产品加工等几大板块。允许各学校及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增、删、补、调。并鼓励各地教师及有关的教研、科技人员编写乡土教材,充实教学内容,以便因时、因地制宜。在这一点上,农村教育更应突出强调,使教学内容地方化。

    (二)从农科教统筹,三教结合的层面统合教学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正在逐步形成以县为单位,普通教育、职业技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基本结构。在教育外部,形成以“星火计划”、“燎原计划”、“丰收计划”相互协调的一体化格局。这符合国际上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相互接近的趋势。在这样一种基本框架下,农村中小学的劳动技术课应该成为一个基本的结合点。必须从三教结合的层面来统盘考虑劳技课的课程与教学,以适应三类教育的共同需要。为此,我们提出这样一种构想,即劳技课内容以板块为单元,以单行本的形式编写教材。同时考虑劳技课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共同需要。采取“厚本讲薄”的方式,即教材内容可以详细通俗,以适合学生自学为宜。普教、职教各取所需,劳技课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和地方实际,从中选讲基础的内容,其余的内容可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教材或成人培训的材料。还可满足一些农村中学“3+1”(即三年基础教育加一段时间的职业技术教育或掌握一门实用技术)中之加“1”的需要。内容应以种植、养殖、林果及农副产品加工等板块为主。从农村教育改革的实践来看,普教中渗透职教的成分,尤其是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互融合(在层次上有所区别),这符合“普通教育职业化”的趋势。

    (三)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劳技课要贯彻教劳结合的方针,必须面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发展之中。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正向着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大农业方面发展。这对未来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农村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必须现代化。

1.要体现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特点

    反映集约化、分工化、机械化生产的特征;种-养-加一条龙式的连锁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特点和作用;家庭经营设计(投入、产出概算和经营规模的选择等);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以及电脑网络上种庄稼等等现代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和提供有关的图、文、视听教材及电脑软件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思路,形成某些现代观念。

2.展示农村现代化生活的美好前景

    如未来农民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营养、健康等。描绘现代田园生活,密切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农村、建设农村、立志改变农村面貌的情感。

    3.从农村生产、生活的变化中,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身边的科学技术中体会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对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素质是十分重要的,体现了劳技课课程与教学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动态性。

    (四)引入案例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农村涌现出一大批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他们凭借所掌握的生产劳动技术,灵活的头脑和经营管理能力先富了起来。其中有许多感人的事件和素材。劳技课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当地的典型开展调查活动,调查走访种、养、加、运(输)专业户,了解其生产经营情况、发展历程和规划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激发学生对从事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参与意识和感性认识。这些鲜活的内容极具教育性。亦可安排一些典型的项目,组织学生进行一定规模上的投入、产出概算,并针对产前、产中、产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寻求解决办法。这些活动可以为学生择业提供基础。

    (五)教学过程科学化,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劳技课教学应突出其实践性,以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它不同于普通教育中的理、化、生等其他课程,决不能以教师讲授、示范来代替学生操作。教师应围绕操作技能训练来确定讲解理论知识的内容,不求系统、完整,以解释清楚技术点的操作原理和方法为目的。在安排学生进行操作实践时,应明确包含于操作中的技术点,避免为了操作而操作。光有操作是不够的,它仅是一种载体,教学重点应放在有关的技术点的掌握和通过操作而应受到的优良品质的培养上。

    劳技课教学还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任何一种劳动,都包含着一定的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需要一定的才能和创造性。学生处在成长发育阶段,会不断获得一些新的才能。每获得一点才能,就会非常兴奋,禁不住要试验自己的才能,显示自己的才能,证明自己的才能,并常常想超越自己现有的才能。获得更高的认定和评价。这样,他们的才能才可以获得不断发展。劳动技术课教学正是要运用这些心理学原理,来巧妙地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在实实在在的劳动中育人。实践操作前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有计划、有安排、有布置、有检查。避免草率行事甚至弄虚作假。教师还要善于挖掘蕴藏在劳动及其成果中的教育价值,如讲究效率、讲究方法和技巧、讲究质量以及珍惜劳动成果等意识的养成。

    另外,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要多样化。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讲解、示范。一些学校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了它的有效性。根据具体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劳技课可采取小组讨论式、调查研究式、角色扮演式、情景模拟式、讲座式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还应走出封闭的课堂,在校园和基地现场教学。此外,劳技课还要与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与家长合作开展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务劳动意识,懂得家务劳动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承担的义务,养成“眼中有活,见活就干”的习惯。为学生将来的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础。

    面对农村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农村学生面临的升学方面的高淘汰率和就业方面的低成功率之间的矛盾,农村中小学劳动技术课应该不断优化其课程与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发展教育,促进城镇化进程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