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研究 > 专题研究 > 课程改革 > 相关策略
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
2001-11-26    

字体大小:

  一、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重大意义

  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我国如不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加快发展,就会拉大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

  在全国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做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使教育科研网络进入全部高等学校和骨干中等职业学校,逐步进入中小学。”因此,教育部决定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措施。这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对于推动教育消费,促进教育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作贡献,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若干重要问题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课程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应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和学习内容安排应有各自明确的目标,并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各阶段都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3)初步学会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形的技能。(4)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初中阶段(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和学会文字、图形的处理技能,初步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方法。(3)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高中阶段(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2)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和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学会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应用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3)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4)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依法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3.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宜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其教学内容见附件。附件中所列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各地区可根据课程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以上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内容以完成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的选取应考虑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既要符合中、小学教育规律,又要体现时代特征。

  课时安排: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8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4.教材编写原则

  (1)实行“多纲多本”,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各省级教育部门可以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地区使用的教学大纲,指导编写或选用教材。

  (2)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应以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线。教材内容以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应用为主。

  (3)教材体系应以“模块化”结构组织教学内容以适应技术的发展。

  (4)教材内容安排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注意采用学生所乐意接受的方式,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5)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应从完成提出的某一“任务”着手,通过讲解或操作实践使学生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5.教学评价

  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评价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考试、考查和评估学生作品的方法。

  不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评价都应鼓励学生创新,使检查学生学习质量的手段和方法象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一样充满活力。

  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在中学列入毕业考试科目。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

  三、组织与实施

  (1)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加强领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有计划地使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2)全国普通高级中学最迟于2001学年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城市初级中学最迟于2001学年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最迟于2003学年开始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其他地区的初级中学最迟于2005学年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

  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最迟于2005年学年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其他地区的小学最迟于2010学年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各地各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制宜,争取尽快实施上述规划目标,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提前实现以上规划目标。

  (3)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财力情况,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用于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并保证随着经济的增长逐年有所增加。专项经费来源可明确规定为:财政拨款、部分教育设备费、部分城乡教育附加费、部分勤工俭学收入。还可采用多种方式筹集经费(如贷款),争取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4)要做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培训工作,使教师能够适应新的课程教学的要求。各地要根据文件精神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培训大纲和培训内容,编写培训教材。要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培训体系,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培训。

  附件:

  教学内容:以下模块分为两类,不带星号“*”的为基本模块,带星号“*”的为拓展模块。

  小学:

  模块一信息技术初步

  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2.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3.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

  模块二操作系统的简单操作

  (1)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2)学会对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

  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

  1.绘图工具的使用。2.图形的制作。3.图形的着色。4.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

  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

  (1)汉字输入。(2)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3)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

  1.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2.学会使用电子邮件。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多媒体作品的简单介绍。2.多媒体作品的编辑。3.多媒体作品的展示。

  初中:

  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

  1.信息与信息社会。2.信息技术应用初步。信息技术发展趋势。4.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5.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

  1.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2.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3.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4.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汉字输入。2.文本的编辑、修改。3.版式的设计。

  *模块四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1.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2.表格数据的输入和编辑。3.数据的表格处理。4.数据图表的创建。

  *模块五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网络的基本概念。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3.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4.电子邮件的使用

  (5)网页制作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介绍。2.多媒体作品文字的编辑。3.作品中各种媒体资料的使用。4.作品的组织和展示。

  模块七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1.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2.计算机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3.计算机的软件系统。4.计算机安全。5.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

  6.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高中:

  模块一信息技术基础

  1.信息与信息处理。2.信息技术的应用。3.信息技术发展展望。4.计算机与信息技术。5.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

  1.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发展。2.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3.文件、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4.系统中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和维护。5.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汉字的输入。2.文本的编辑。3.其他对象的插入。4.特殊效果的处理。5.版式设计。

  模块四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网络通信基础。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4.电子邮件的使用。5.因特网上其他应用。6.网页制作。

  模块五数据库初步

  1数据库基本概念。2数据库的操作环境及其操作。3数据的组织与利用。

  模块六程序设计方法

  1问题的算法表示。2算法的程序实现。3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

  *模块七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著作工具及其特点。(2)各类媒体资料的处理与使用。(3)多媒体作品的制作。(4)多媒体作品的发布。

  模块八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

  1.信息的数字化表示。2.计算机的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3.软件系统简介。4.计算机的安全。5.计算机使用道德规范。6.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2000年1月9日修改稿)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教师=?
· 广西柳州高速信息直通车驶进农村校园
· 信息技术教育呼唤理性回归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 简评因特网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 法国:向欧盟提议加速数字化欧洲图书馆的建设
· 美国:高校使用ICT进行教学和学术研究的调查
· 关于中小学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的几点看法
· 2005年的数字化学习预测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切勿神化和庸俗化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