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专题 > 压岁钱怎么花
压岁钱的来历
2012-02-01    

字体大小:

压岁钱的两个传说

  “压岁钱”从何而来?传说有二。一说,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竹响声驱“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陔,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二说,它最早出现于唐朝宫廷,当时宫中有散钱之风。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云:唐玄宗天宝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王建在《宫词》中载:“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春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从春日“掷钱为戏”,到“散与金钱”,后又发展到赠“洗儿钱”。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称,杨贵妃生子时,“玄宗亲视之,喜赠贵妃洗儿钱”,以贺喜驱邪。至宋、元,便形成一种民俗。它与正月初一春节结合,形成早期的“压岁钱”。但当时还没有流通的货币,而只是一种特制的“压岁钱”。

  每逢春节,长者往往要给晚辈们压岁钱,而且多用一些连号的新纸币,这个带有浓厚节日色彩的习俗缘由何在,为什么要用连号的新纸币,恐怕很少有人知晓。

推荐专栏>>压岁钱怎么花  >>2012年元宵节 >>2012年春节 

  压岁钱由来已久,古称“厌胜钱”、“压胜钱”、“压崇钱”、“押岁钱”等,在钱币系列中,它被归为花钱类.早在汉代我国就已出现压岁钱,以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居多,钱的正面多为吉祥文字,如“去殃除凶”、“福山寿海”、“长命富贵”、“强身健体”等,还有的正面为钱文,背面为祥瑞图案,如“北斗七星”、“龟蛇”、“生肖”等纹饰.唐朝时期,宫廷盛行春节散钱,当时人们把春节这天作为立春日,在宫内相互朝拜.而当时在民间还没有拜年的习俗.宋元以后,春节被定为正月初一,春节散钱习俗就演变为长者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燕京岁时记·压岁钱>记载:“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者赐小儿者钱,亦谓之压岁钱.”明清时期,长者用红绳串连着压岁钱送与晚辈.民国时期,方孔圆钱基本取消,长辈则用红纸包一百文铜钱作为压岁钱,其寓为“长命百岁”,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者喜欢选用连号的新纸钞赐予晚辈,有“连连好运、连连高升”之意,这种送连号钱给晚辈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压岁钱的习俗源远流长,是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

  到清代,才有儿童庆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置之卧所,曰“压岁钱”。至民国,又曾流行以红纸包100铜元,以示“长命百岁”,建国后才用纸币,以示祝福。

相关内容>>2012元宵节经典元宵灯谜及答案大全
推荐专题>>[新春报道]2012春节特别报道:普天同庆贺新春
    >>2012年龙年春节贺岁专题 龙年春节对联大全 春节祝福语
    >>2012教育人新春寄语:政协报版 教指委通讯版
推荐专栏>>高等教育高教新闻 海外概况 高教研究综合研究 教学研究 发展研究 专题研究
    >>教育新闻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教新闻 职教新闻  教师新闻 考试新闻 就业新闻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压岁钱按学习成绩分三六九等引争议
· 孩子压岁钱该怎么“监护”?
· 压岁钱水涨船高成“人情负担” 勿让其压坏孩子
· 网上热议:该不该让孩子自己来支配压岁钱?
· 给压岁钱,别忘了给孩子一个希望
· 用压岁钱教孩子理财?专家教你五招
· 最为推崇的压岁钱十大用途
· 乌兰观点:压岁书永远取代不了压岁钱
· 乌兰讲堂:压岁钱怎么花,妈妈有知情权
· 乌兰讲堂:利用压岁钱对孩子进行亲子家庭教育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