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回去,我就前途渺茫了
高俊琪六年级的时候,京华希望学校接受南都基金会的捐助,改制为一所民办公助的公益学校,同时改名为北京朝阳第一新公民学校。
什么是新公民?高俊琪至今记得,校长曾在校会上充满激情地解释学校的新名字:“这意味着以后不分外地人、本地人了,你们是这个城市新一代的公民。”
一年之后,高俊琪原校升读初一。不久,老师就告诉初一班级的“新公民”们,他们不能在北京升读高中和参加高考。老师还说,考虑到北京和外地在教材及教育水平上的差异,如果希望将来考上大学,最好尽快回老家念初中。
班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纷纷讨论该如何选择。
“妈,我想回老家念初中。”在心里考虑了好几天后,高俊琪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爷爷奶奶要下地干活,回去谁管你?他们岁数也大了……”妈妈急着拒绝。
在母亲眼中,高俊琪还是那个“上房顶、爬墙头”的野小孩,“哪个孩子惹着他,他就跟谁打架,村里的孩子都怕他”。爷爷那时候曾语重深长地劝告:“这孩子你打小不管,长大了就是黑帮老大呀!”
高俊琪可不这样看自己。一年前,成绩名列前茅的他被老师推荐加入学校新成立的学生会纪律部。每逢早读、课间和午休,他就戴着写有“治安”二字的袖章到各个角落巡逻,和几个同学一块儿管理着学校9个年级的纪律。
不过,他从没跟母亲提起这些。即便后来初三时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妈妈也只是从别人嘴里才知道这个消息。和许多同龄孩子一样,他嫌妈妈“磨叽”。
他14岁了,渐渐有了主见。到天安门玩,他不再跟着爸妈去,而是喜欢与同学结伴去。通常,他一大早就出发,在村子里的小吃店吃上一大顿早餐,再背上一些干粮作午饭,然后与同行的朋友在城里玩到傍晚才回来。
这一回,他试着为自己做一个更大的决定,没想到却被突然击退。他于是故意躲着妈妈,拒绝和她说话,还坚持“不给她炒菜”。往常,妈妈下班回家晚了,晚饭都由他负责。直到几天之后,做卸货工的爸爸休假回到家,母子间僵持的气氛才在一家三口的饭桌上得以缓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