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学校主体还是一个四合院,由寺院改建而成。木窗户、木条桌、土地板,前是教室后为宿舍,数百名师生就在这弹丸之地上学习、工作和生活。开国大将罗瑞卿也曾在此就读。如今,寺庙被簇新的学生食堂所取代。食堂的一侧是新建的四层教师周转房,几束灯光斜照下来,正投射在足球场边的草地上。十年前的球场还是一片荒芜,老师们在里面种了些果蔬以贴补家用。如今,那里成了孩子们运动的乐园。
“小曾”,老校长一句话把我从记忆里拽了回来,“还记得这个楼梯间吗?”当然!这是学校在上世纪末修建的二层教学楼的一个楼梯间,五六平方米的空间,放一张大床都十分困难,曾经是我的新房。当初还只能把做饭的火炉放在门口,每天生火的时候烟熏火燎,房里冬冷夏热,回想起来,当初住这个小屋还算是学校领导给我的优待,毕竟,很多教师都还住在青瓦木墙的老屋里。
二层教学楼的两侧是两栋四层教学综合楼,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音乐美术教室、图书室、实验室一应俱全。“现在好了”,音乐专业毕业的不言有些兴奋,“上初中的时候学校连像样的风琴都没有,这下我可有用武之地了!”
夜渐深,月华满天。不远处的一处工地上灯火通明,工人们趁着夜凉正加班加点建设通往城里的一条新公路。(四川南充市顺庆区大林乡小学教师 曾江林)
本报记者张烁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