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丁先生前段时间给即将上高三的儿子报了一个欧洲游学团,“当时想着他可以借这个机会好好感受一下各所名校的氛围,等到留学申请的时候也可以有个参考,挑选适合他的学校。”然而丁先生很快发现,他的想法只是一厢情愿,结束了这次“微留学”之后,儿子回到家只是一个劲表示“玩得很high”,但对于参观的学校却没什么印象。
记者在多家留学机构、旅行社、培训机构的网站看到,修学游线路琳琅满目,但仔细观察后发现,几乎所有的行程中旅游占了一半以上的时间,并没有真正达到“修学”的目的。能真正实现让学生锻炼口语,与当地居民共生活的培训机构,几乎是凤毛麟角,不足一成。
以一条双语学校的游学线路为例,在长达18天的游学行程中,美国线路未见以任何学校为参观对象,也未见任何培训课程。但是行程安排中却不乏名牌折购店购物中心、迪士尼、环球影城、拉斯维加斯等地的娱乐购物项目。英国与加拿大的行程中虽然分别有剑桥大学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参观时间,但总体而言依然是游览观光占据了最绝对的时间。总体而言,游学过程“游”成了主要目的,“学”是附带配送产品。
我省教育学专家赵媛认为,游学是青少年成长的其中一个途径。我们现在在大街上不难看到外国来中国游学的学子,同样中国人有条件的也可以走出去。但是她有一种忧虑:“我觉得现在大批中国孩子出国,有个最大的问题,是成人化、贵族化。路线是走马观花的成人路线,住豪华酒店,吃奢华大餐,逛商场特卖场,买奢侈品,这是一种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