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打工子弟学校逼仄之境:5次搬家364孩子哪读书
2010-08-02    工人日报

字体大小:

  最后通牒

  “2010年,北京将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步伐。东坝乡驹子房村、金盏乡长店村等50个位于城乡接合部的村落,已被列为市级挂账、整治督办的重点难点村,拆迁改造工程明年启动,并限期完成……”

  2009年12月10日,陈传华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北京将对50个城中村进行改造”的新闻。她草草瞄了一眼标题,便把报纸扔在了一边。彼时,她并没意识到,自己有一天也将被卷入了改造的漩涡。

  2010年4月初的一天,几名家长找到陈传华,“唐家岭被列入33个整治改造规划方案完成的重点村之一,在市里都挂了号,听说要大拆迁。陈校长,你得到什么消息没有?”

  “没事,我们是学校,不会拆的。”陈传华安慰着家长,心里却有点慌。“拆兴旺?能吗?”

  就这样,在忐忑不安中度过三个月。6月18日,陈传华突然收到村里的通知,兴旺学校也在被拆迁之列,搬走期限是:6月21日0时。

  “学校还没放假,学生上课怎么办?两天时间,让我上哪找新校址?”陈传华一时急火攻心,眼前一黑坐倒在校门口。

  第二天,白色的拆迁告示便贴到了学校围墙上。“学校搬家?找不到地方就得关门。”消息不胫而走,家长里人心惶惶。几个“淘气”的男生,偷偷把告示撕了下来,天真地认为“没有告示,学校就不用搬了”。

  陈传华提着礼物到唐家岭村大队找领导,队里领导摇着头说:这是北京市统一规划,谁也改不了。她又跑到海淀区教委,负责社会办学的领导也表示:因为兴旺学校没有获得教育部门审批,没有合法身份,“教委管不了”。

  两天的腾退期限很快到了。6月20日一大早,学生们照常背着小书包跑进了校门。陈传华嘱咐老师照常上课,然后站在门口等候拆迁办工作人员。果然,村领导带队来到学校,找陈传华面谈。

  “我不想做‘钉子户’,找到合适的地方保证搬,请再宽限几天!”陈传华和十几个老师苦苦哀求。

  看着正在上体育课的学生,村领导心软了:“7月30日,不能再拖了。”

  有老师偷偷拽了拽陈传华的袖子:“合同签的是10年,还差几年才到期,是不是要点儿补偿?”

  “咱还短人家三年的房款,咋好意思再要补偿?”陈传华尴尬地笑了笑。

  望着拆迁人员离去的背影,陈传华想:在北京打拼了16年,过了那么多沟沟坎坎,这次还能迈过去吗?

  进京办学

  1994年,河南省光山县城关镇南向店乡第一初级中学数学老师陈传华,怀里揣着借来的56000元钱,还有丈夫下岗的2万元安置费,远走北京办学。

  “当时啥也没想,就觉得不能让孩子们没学上。”扔掉“铁饭碗”、背井离乡,陈传华到现在也不知道自己哪来那么大勇气。

  光山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多地少,按传统的耕作习惯,春夏只种一季稻,农民卖掉庄稼后,也只够买下一季种子和化肥,生活十分贫困。为了改善生计,许多年轻人带着妻儿扛着包袱到大城市务工。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传华听南向店乡教育管理站的朋友说,外出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失学现象严重。“光在北京就有不少咱们的老乡,当地公立学校他们进不去,送回家上学父母又不放心,要是有老乡愿意在北京给他们办个学校就好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天夜里,陈传华失眠了,“也许,我可以试试,到北京办个打工子弟学校……”

  第二天一早,陈传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丈夫。结婚十几年,丈夫从没对陈传华说过“不”,虽然觉得“不托底”,还是满口答应了。

  凑齐了办校资金,带着教育管理站的一纸“委托办学证明”,陈传华与丈夫来到了首都北京。

  最初,陈传华把校址选在了光山籍农民工聚集的海淀区东北旺乡四大队。当时,大队领导正为大量外地儿童失学而苦恼,主动找上门的陈传华“帮他们解决了大问题”。队里二话没说,立即给陈传华批了一块空地。

  第一年,陈传华招了48个学生。其中,一个已经12岁的男孩子,却还要上学前班。“他父母说孩子‘脑子有问题,傻’,其实这个孩子一点都不傻,只是没有人教他知识。”

  开学第一天,有十几年教龄的陈传华,站在年龄参差不齐的孩子面前,竟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学校盖起了30间大瓦房,增设了初中部,有了固定的老师,生源也从河南籍扩大到河北、山东、内蒙古……

  “当年盖房子,他从房上掉下来,把腰摔伤了,再也不能干重体力活了。”陈传华有些心疼地看着丈夫。但他们从没为当初的决定后悔过,“让这些流动儿童有个地方学知识,是做善事,积德呢。”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打工子弟学校为何“拴”不住老师
· 打工子弟学校“正规军”的烦恼
· 打工子弟学校教师压力大 80.3%的老师称缺乏师资
· 打工子弟校老师生存调查:六成假期打零工养家
· 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状况调查:超6成未签合同
· 北京近30所打工子弟学校将关停 被指不人性化
· 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取暖费没着落 教师裹大衣备课
· 北京打工子弟学校为取暖费发愁 拟向社会筹款
· 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分流调查:分流方案暂缓执行
· 北京外来工子弟生活:无法高考 理想不断妥协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