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补课风禁而不止 名师携培训机构出马
2009-07-13    中国广播网

字体大小:

  面对高昂补课费 家长“不差钱”

  补课风盛行的背后是高昂的补课费。记者来到广州市华大辅导中心报名处,工作人员很快递上一份暑期课程宣传单,记者看到,从7月15号到8月13号,课程都已排满,涵盖小学、初中和高中。记者细算了一下,五年级毕业班补十天课,共计三门课程,每天4个小时,十天下来就要支出1800多元。而高一升高二班补习课程更多,十天下来需要3500多元。

  面对价格昂贵的培训班,多数家长都拿出了“不差钱”的勇气,然而培训的主角学生则有些无耐,哈尔滨市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告诉记者:“平时学习压力比较大,放假了本想玩一个假期但还要补课,想玩所以就不愿意补课。”

  记者发现,价格高昂,学生承受重压,国家又明令禁止的假期补习班之所以难于禁止,有应试教育畸形发展的因素,更有金钱效应的驱动。面对升学压力,一些家长表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便纷纷把孩子送到补习班。湖北鄂州一位学生家长吴女士无奈的说,天虽热也要让孩子熬下来:“大家都在补啊,咱也不想让孩子掉队是吧。这大热天的我们家长也挺心疼的,但是没办法,只能这样。

  哈尔滨市一位学生家长也表示,人家孩子补自家孩子也得补,不补就被别人家孩子落下了。

  采访中一些家长说,即便孩子成绩不错,也应该借此机会学点“本领”,比如在特长上加加分,提高竞争力。

  收入可观 老师、培训机构难以抗拒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暑期补课可以为教师和培训机构带来可观收入,在广州,孩子进一个培训班,学习一个月,就要交上千元。在利益驱动下,一些教师甚至点名让孩子暑期补课,家长不好意思推却,只有花钱买人情,客观上助长了各地的补课风。

  而对于学校来说,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分数决定一切。广州市一位姓任的老师说,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很难对补课说“不”。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现在不少城市双职工家庭,孩子放假了父母却没有放假,如果全程陪护孩子,会影响工作;放任不管,又担心孩子的安全和学习。因此部分家长对补习班就有了一种期待。在广州市桥文化宫,一些家长正是带着这样的想法给孩子报班。

  也有家长指出,漫长的假期,孩子不补课也没有地方去,学校也没有人管理,而小孩自制力差,让孩子补课也是万不得已。

  三部委出台暑期禁补令,初衷是为了培养锻炼中小学生素质和各种实践能力。把暑假还给学生,把加强社会实践、锻炼生活能力的时间留给学生,这应该是社会的共识,教师的共识,有关事件的最新进展,中国之声将全天重点关注。(记者梁兴旺 温少海 王军峰 刘琴)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禁补令"下暑期补课现象调查:怎一个"补"字了得
· “禁补令”为何引起各方担忧?
· “禁补令”难治“教育焦虑症”
· 北京校外补习班多数正月初四起开课
· 严令之下补课为何屡禁不止 学校有苦衷老师很无奈
· “禁补令”缘何形同虚设?利益挂钩教师不尽职
· “禁补令”形同虚设 校方多借"校外"名义组织
· "禁补令"遇阻力 不准公办校补课就找民办机构
· 10年禁令难压补课之风 网友热议行政措施
· 补课禁令10年暗战不断 媒体:多元录取或根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