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西部的明天一样美: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纪实
2007-11-29  新华网  吴晶 周婷玉

字体大小:

  “在我爷爷的时代,没有书本,没有笔……在我爸爸的时代,只能呆板地面对小黑板在帐篷里学习……在我们的时代,只要走进计算机教室,高山峻岭就再也挡不住我们学习的热情。”——这是西藏达孜中学的学生在“我的计算机、我的梦”主题活动中,在一组反映家乡变迁的照片上所作的说明。

  在位于世界屋脊的西藏,每一个上学的孩子都知道,是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让他们坐进了教室,用上了电脑。

  本世纪初,我国虽然整体上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但西部地区直到2002年底还有410个县尚未实现“两基”,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年。为此,我国实施了《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通过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两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西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彻底改变西部教育落后的面貌。

  如今,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目标已如期完成。越来越多的孩子从放羊的牧场回到课堂,越来越多的家长从读书的孩子身上看到希望,越来越多的农民从远程教育的发展中尝到甜头……教育的发展已为西部点燃振兴的希望。

  想方设法“啃硬骨头”

  完成西部地区“两基”工作的难度,在主管这项工作的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看来,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在410个未实现“两基”的县中,有贫困县215个、少数民族县309个,边境县51个。全国尚未脱贫的3000万人口,绝大部分生活在这些攻坚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非常艰苦,这些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办学成本、就学成本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困难中,攻坚地区的各级政府在中央的指导和帮助下,因地制宜,想方设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内蒙古自治区提出把国家投资当成“发酵剂”,多渠道筹措社会资金。自2004年至2006年,国家给予内蒙古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危改”资金是8.4亿元,内蒙古农牧区中小学的建设工程总资金却达到20多亿元。

  重庆由于三峡工程建设,库区15个县需搬迁学校307所。当地把迁校与“两基”攻坚结合起来,与学校布局调整、治薄创优结合起来。在有着100所学校搬迁任务的云阳县,全县初中、小学校数由1993年的1121所减少到648所,可是在校生却由5年前的14.3万人增加到现在的21万人。

  愈挫愈勇。艰难,考验着西部人与自然抗争的勇气,也激发着人们创新的智慧:广西面向基层形象生动地提出“票子”(经费保障)、“房子”(校舍建设)、“孩子”(控辍保学)三部曲;云南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对口支援,安排贷款贴息专项资金支持勤工俭学;青海省高寒地区提倡用太阳能取暖,解决了学校烧不起牛粪和煤的问题……

  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当地建立寄宿学生生活保障制度:政府包吃、包住、包学习用品,解决燃料问题;县里给学校划拨蔬菜基地,乡里在宰牲季节低价供给学校牛羊肉。

  在贵州省雷山县桃江乡,位于山顶的掌雷小学一侧是大山、一侧是万丈深渊。200多个苗族孩子就在摇摇欲坠的竹楼里读书写字。为了给他们建一座3层的有9间教室的小楼,政府开动脑筋,最终在两山之间架起索道,解决了建材运输的问题。

  “知难而上”“咬定青山不放松”……中央的决心化作斩钉截铁的口号,回响在西部的沟壑山峦。而教育带来的改变成为有目共睹的成就,促进着西部的发展。

  “能上学”更要“上好学”

  “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在西部地区,这句话几乎人人都能脱口而出。“两基”攻坚计划在西部建立7600多所农村初中为主的寄宿制学校,有效地解决了高海拔地区和边境海岛地区无学校和办学条件差的问题。

  陈小娅说,寄宿制工程的实施基本解决了西部农村地区学生“进得来”的问题。“两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贯彻落实也解决了西部农村孩子“留得住”的问题。然而,没有好的教师,提高不了教学质量,“能上学”的农村娃不能真正“上好学”,“两基”攻坚就是空谈。

  2006年,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启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农村学校任教。去年和今年内共招聘特岗教师3.3万名,覆盖13个省、395个县、4047所农村中小学。

  各地积极探索解决偏远地区农村教师短缺问题:宁夏从2004年至2007年,每年组织1000名大学生志愿者到山区乡以下学校支教一年,所需费用全部由自治区财政承担。广西2004年至2006年共招聘录用了4.5万名中小学教师,重点向寄宿制工程学校和教学点倾斜。甘肃从2007年起,每年为农村中小学新增5000个教师编制,并从全省普通高校选拔5000名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支教。重庆2002年一次性按照教师合格标准,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代课人员中招聘8000名公办教师。新疆4年累计投入5700万元,培养培训少数民族汉语和“双语”教师1万多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增加教师培训的项目和力度,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巩固“两基”的重中之重。

  西藏教育厅提出,要突破学校分散和师资匮乏这两个制约西藏教育发展的瓶颈,必须以远程教育和信息教育为突破口。从2003年起,5年内为每所农牧区初中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为每所农牧区小学配备卫星教学收视系统,为每个教学点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目前,西藏中小学远程教育体系已基本搭建起来。

  没有音乐老师,孩子们可以跟着光盘学唱歌;没有美术老师,孩子们可以根据课件学动画制作……中央和地方联合投入111亿元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中西部36万所农村中小学,到今年底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将可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西部的明天一样美

  “两基”攻坚这个在很多人看来不太可能实现的课题,已在我国西部省份成为现实。西部民众在感受教育所带来的实惠的同时,开始自发地支持教育。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富禄乡岑牙村小学地处高山顶,不通公路。有6个教室的校舍建了4年时间,建材全部由村民沿着4公里的崎岖山路搬到工地;宁夏南部山区彭阳县回族村民义务修建9公里长的土路,保证学校建设的顺利进行;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哈萨克族家长发现孩子学了汉语就业机会增多,纷纷把辍学的孩子重新送进双语教学的学校。

  老百姓支持教育,教育又反哺于百姓。在贵州东南地区,一些中学利用远程教育开展党员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原来当地人只会种水稻,现在却可以吃上西瓜、甘蔗;宁夏一些乡镇的淀粉、刺绣等产品通过远程教育的网络走出大山,甚至远销海外。

  “要奔小康,先上学堂”“穷不读书,穷根难除;富不读书,富不长久” ……这些标语,在我国西部的山乡,随处可见。

  50多位国家督学今年在检查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到:在西部地区最贫瘠的土地上,办学条件的改善前所未有,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前所未有,农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前所未有,教育的发展更是前所未有。

  回首过去的4年,从中央到地方,从干部到群众,人们用汗水浇灌着西部的土地,用心血培育着西部的孩子。这一上下同心的战役,将永远载入西部发展的史册;马永祥、孙开祥等为之付出生命的基层干部,将永远活在西部人民的心里。

  “拿着镰刀割荞草,老汉们都说念书好,念书这是无价宝,只要你把书念好,当教授,用电脑,科学发展少不了。”当甘肃农民唱起这首自编的“花儿”,西部的土地,正在经历从未有过的发展。西部的百姓,正在展望更加美好的明天。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侧记
· 巩固“两基”攻坚成果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
· 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先进地区先进单位和个人
· 陈小娅:“两基”攻坚为西部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 “两基”攻坚计划历时四年:教育的阳光普照西部
· 教育部官员:西部“两基”攻坚目标已如期实现
· 西部地区特岗计划两年共招聘特岗教师3万多名
· 2007年底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将达98%
· 中国政府以“两基”攻坚诠释“穷人教育学”
· 教育部:至2010年西部地区将全部实现“两基”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