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中外交流 > 中外交流动态
刘延东访英纪实:四月给人文交流注入青春韶华
2012-05-14    教育部

字体大小:

  结束对北爱尔兰的访问后,刘延东乘机飞赴伦敦。15日,刘延东前往久负盛名的帝国理工学院访问。

  帝国理工学院的科学研究水平被公认在英国大学的前三之列,学校把“科学是帝国的光彩和守护者”作为校训,形成了“科学无疆,学科无界”的良好科研文化氛围。学校现有1.4万名学生,中国学生约占10%。

  15日恰逢周日,但学校方面仍将活动安排得井井有条。在参观前的简短座谈上,学校校长基斯?奥尼斯介绍了学校的三大支柱:教育、科研和研究成果应用。帝国理工创新公司技术转化部主任托尼?希克森则就成果应用转化作了详细说明。该公司的目标是将好的创新理念和发明投向市场。在过去10年中,他们考察了2500个创业观念,创办了1400个企业,每年为学校创造1.6亿英磅的价值。

推荐内容>>中英人文交流,抓住新契机 
推荐内容>>刘延东主持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一次会议 
推荐内容>>第三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将在北京举行  
推荐内容>>中美人文交流: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刘延东对学校多年来依靠科技创新取得的辉煌成就表示高度赞赏。她还就该校的创新精神作了一个幽默的解读:“今天是周日,在英国是不可侵犯的休息日,但帝国理工打破思维定式,在周日来接待我们。这也算是一个创新!正是创新的精神,让帝国理工走在前面,将来也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一席话,让帝国理工学院的师生们都笑了起来,现场气氛很是融洽。

  刘延东接着详细介绍了中国改革发展情况,深入解读了中英关系的历史与未来,并对中国高校与帝国理工的交流作了展望。

  了解了学校整体情况后,刘延东赶往学校哈姆林中心生命科学实验室。该中心由著名华裔科学家杨广中于2008年创建,主要研究微型机器人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涉及医学成像、临床医学、计算机、传感等多个领域,汇集了许多国际顶尖专家,在机器人手术这一崭新的科学领域引领了世界潮流。

  哈姆林中心第5层素雅洁净的现代手术机器人实验室里,一个大型控制设备连着传感系统,传感系统又连着一人多高的机器人。通过操作控制设备,就可以让机器人动起来,给“病人”做各种“手术”。

  刘延东在杨广中教授的邀请下,做了一回“大夫”。她先通过透镜观察橡胶“病人”模型“心脏”里的情况,然后操作手柄,只见手术台边上的机器人开始挪动“双手”,成功地把一个细小的胶环,套在一个“器官组织”上。

  大家为机器人的灵巧先进惊叹不已。杨广中说,现在手术机器人已经在临床应用,下一步就是要将机器人体积做小,这样手术成本会大大降低,应用范围也会更大。

  帝国理工学院的科技创新经验引起刘延东的极大兴趣。参观中,她深入询问学校在科研创新中的学科交叉、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问题,希望将来中国高校能与帝国理工学院进一步加强合作。她说:“教育交流在人文交流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不可替代,因为它是面向未来的。希望今后贵校与中国在教育、科技方面的合作能做得更好,走在前面!”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首次会议将举行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
· 教育部: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
· 刘延东在第三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会议上的讲话
· 教育部负责人就中英中欧人文交流机制答记者问
· 第三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5月将在京举行
· 刘延东主持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一次会议
· 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北爱尔兰展开人文交流之旅
· 访袁贵仁:推动人文交流为中美关系发展作出新贡献
· 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第一次会议及工作会议有关情况通报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