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中外交流 > 中外交流动态
09年全国来华留学生突破23万 来自190个国家
2010-03-23  教育部  

字体大小:

  来华留学事业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在中央统一部署下,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来华留学工作,坚持“扩大规模、优化结构、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原则,逐步完善来华留学工作体系,2009年,全年在华学习人数首次突破23万人。

  2009年,共有来自190个国家和地区的238,184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61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学机构中学习。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生源国家和地区数、我国接受留学生单位数及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人数四项均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高。

  与2008年相比,2009年来华留学生总人数增加14,685名,同比增长6.57%。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增加4,729名,达到18,245名,同比增长34.99%,增幅显著;自费生增加了9,956名,达到219,939名,同比增长4.74%。

  按洲别统计,来自亚洲的留学生人数占首位,计161,605名,占全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7.84%;欧洲为35,876名,占15.06%;美洲为25,557名,占10.73%;非洲为12,436名,占5.22%;大洋洲为2,710名,占1.14%。

  按国别统计,来华留学生人数名列前10位的国家是韩国64,232名,美国18,650名,日本15,409名,越南12,247名,泰国11,379名,俄罗斯10,596名,印度8,468名,印度尼西亚7,926名,哈萨克斯坦6,497名,巴基斯坦5,738名。此外,来华留学生数量超过4000名的国家还有蒙古5,684名,法国5,422名,德国4,239名。

  按留学生类别统计,学历生93,450名,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39.23%,同比增长16.81%,远高于来华留学生总人数增长速度,其中本科生74472人,硕士研究生14,227人,博士研究生4,751人;非学历生144,734名,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0.77%,同比有所增长。

  建国60年来,我国共累计接受来华留学人员169万人次。2010年2月28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在体制改革部分对来华留学有如下表述:“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数量,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学生,优化来华留学人员结构。实施来华留学预备教育,增加高等学校外语授课的学科专业,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在保证措施中提到要“ 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在留学中国计划启动后,我国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将以更加开放、更加积极的姿态,推动来华留学工作快速发展,同时注重规范管理,保证质量,争取到2020年全国当年外国留学生数量达到50万,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学生流动目的地国家。

  相关链接:《国家中长期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专题报道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中国已成为英国最大留学生生源国
· 一中国留学生在美失联 驻旧金山总领馆发布安全提醒
· 人民日报:2022留学之路该怎么走
· 人民日报海外版:疫情之下,留学之路能否继续?
· 中国留学生在疫情中重新定义自己:处理学业,扛起责任
· 外交部:目前大多数留学生仍然选择留在当地
· 《2019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发布
· 教育部:留学回国就业报到等四项工作将实现一网通办
· 留学者的成功,首先在于练就强健内心
· 海归求职回复率低于国内学生,“洋学历”怎么就成了鸡肋?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